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大汉第一太子 > 第113章 番外:人物解析——吕氏外戚(下)

讲完吕泽,这个吕氏外戚前期代表性人物之后,接下来,便是吕氏外戚后期的实际掌控人:高后吕雉。

须得一提的是,吕氏外戚一族,是由一代太公吕文,以及二代共五个子女组成。

吕氏外戚二代子女五人分别为:长子吕泽,次子吕释之,三女吕长驹,四女吕雉,五女吕媭。

而按照战国、秦汉之时,嫡系取单字名、庶系取双字名的惯例,以及这五人后续的表现,也能大概推断出:吕泽、吕雉、吕媭三人,当为太公嫡子、嫡女,吕释之、吕长驹二人则为庶子庶女。

当然,这一点也不单单是从‘名字是单字还是双字’来判断,也从历史上,这三人的存在感,做出的事,表现出来的手腕来判断。

吕泽自不必再多赘述,吕雉、吕媭姐妹二人,则无一不体现出了相当高水平的政治手段,以及大局观。

吕媭嫁给舞阳侯樊哙,最终差点使刘邦‘临时点杀’樊哙这一点,也能看出在樊哙立场愈发偏向吕氏的过程中,妻子吕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而高后吕雉,更是在开国皇帝刘邦的强压下,硬保下了太子刘盈的储位,为吕氏外戚日后的高光时刻,保留了至关重要的种子。

反观吕释之、吕长驹二人,则皆存在感稍缺。

在史料记载之上,吕长驹留下的唯一一处记载,便是其子吕平被吕后封为扶柳侯。

从扶柳侯吕平随母姓这一点,可以推断出吕长驹的丈夫,应当是召赘而来的赘婿;在秦汉‘上门女婿犯法’的法律背景下,吕长驹的丈夫应当是死在了秦王朝的基建大业之上——没准正是死在了秦长城脚下。

至于吕释之,则稍有些奇怪。

按理来说,即便是庶子,但在长兄吕泽战死后,作为吕氏第二代仅剩的男丁,吕释之本该挑起吕氏的大梁,再配合着皇后妹妹吕雉,熬到刘邦驾崩的那一天。

但奇怪的是:从吕泽死去的那一刻,甚至是从吕泽离开长安,离开朝堂政治中心的那一刻起,成为吕氏话事人的,似乎都一直是吕雉。

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吕雉皇后的身份?

亦或是吕释之真的很草包,草包到吕氏一族听从一名女性的指挥,都不愿意以吕释之为主心骨的地步?

从史料记载上,我们可以发现:吕释之被封为彻侯,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恩封,而是在刘邦抗秦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武勋。

虽然和哥哥吕泽,以及周勃、樊哙这样的名将没法比,但应该也是勉强说得过去。

至于后来的楚汉争霸时期,吕释之则是在大部分时间里,在丰沛担负起了吕太公吕文、刘太公刘煓的护卫工作。

再从吕释之能培养出吕禄这样的儿子,我们也不难看出:吕氏次子吕释之,或许在当时那个将星璀璨的时代确实有些能力平庸,但也绝对和‘草包’二字沾不上关系。

以此为参考,也就能方向印证出在二千二百多年前,那个重男轻女思想为主流观念的时代,吕雉能在一个不算草包的哥哥手中,拿到吕氏外戚一族的掌控权,是有多么令人钦佩。

至于皇后身份加成,我个人认为,可以忽略不计——皇后不是太后,理论权力仅限于后宫事务。

那么,在刘邦从秦泗水亭长,到汉太祖高皇帝的转变中,吕雉起到了怎样一个作用呢?

最开始,刘邦因‘砀山释囚’一事被通缉,吕雉留守家中,确保家中事务井然有序治愈,还承担起了刘邦的饭食。

虽然听上去,‘送饭’只不过是件小事,但仔细一想我们就不难发现:恰恰就是这个小事,便证明了吕雉的能力。

——刘邦落草为寇,并非是一个人钻进深山,而是纠结了数十位老兄弟,在山中组起了山贼团!

而在秦官府对丈夫的通缉下,作为家人的吕雉,却毫无波折的保证了这样一伙人马的庞大饭食,直到天下大乱。

这已然体现出了不俗的智慧。

再往后,便是沛公下山起义,吕雉则充当起了刘邦的御用神话师,编织出了一个个为后世人传唱的神话故事。

如夜斩白蛇、看见云便知道刘邦所在等等,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而在刘邦得立汉祚之后,这些在往日看起来颇显小家子气的‘谣言’,却成为了平民皇帝刘邦平定人心,坚实自己皇位、皇统,破除‘逐鹿’之说,代之以‘天授刘邦君权’的关键。

在鸿门宴之后,成为汉王后的吕雉便同父亲吕太公、公公刘太公一起,被霸王项羽软缚于丰沛。

到彭城一战过后,吕雉更是被项羽所囚禁,直到垓下一战后,才得以返回刘邦身边。

而在这段时间内,有一个人物似乎引起了读者朋友们的兴趣。

——辟阳侯,审食其。

大概看了那几位读者的看法,不外乎‘审食其,高后面首也’‘惠帝刘盈,或审食其之子也’之类的言论。

在看到这个言论的时候,我想起了短短几十年前,出现在秦都咸阳的那则风论。

——吕不韦,赵后往日之主也;秦王政,吕不韦之子也······

只能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嬴政的血脉来源被怀疑为吕不韦,刘盈的血脉来源被怀疑为审食其,到后来的前、后少帝,更是直接有了‘吕氏外戚**后宫,惠帝诸子,皆吕氏血脉也’的说法。

没错,说出这句话的人,正是内外勾连朝臣诸侯,在吕雉死后血洗吕氏外戚,迎代王刘恒入继的周勃、陈平二人。

对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绝无可能。

第一点:在吕雉被项羽俘虏的时间点,汉王刘邦已年过五十,作为妻子,吕雉年纪再小,也不可能小于三十岁。

从吕雉死于公元前180年来推断,按照当时妇人六十岁左右的寿命,在被项羽俘虏时,吕雉已经年过三十五。

在当代,三十五自然不算‘年老’,但在民间十四五岁结婚,十六七岁生子,二十岁开始便会色衰的秦汉之时,三十五岁的吕雉,已然可以被称之为‘黄脸婆’。

更何况当时,吕雉是作为俘虏被项羽囚禁,在囚牢中暗养面首,怎么说都有些牵强。

而从史料记载中,我们能得到的信息是:辟阳侯审食其,是从刘邦起事开始,就伺候在吕雉身边的侍人,在吕雉被项羽囚禁的那几年当中,都是审食其在一旁照顾吕雉。

在惠帝刘盈驾崩之后,辟阳侯审食其也曾短暂的担任过汉相。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便可以得出结论:吕雉同审食其之间的‘宫中秘闻’,应该同样是汉文帝刘恒入继之后,在‘黑吕氏’‘黑刘盈’这个政治背景下出现的产物。

至于惠帝刘盈的血脉,那就更不必讨论。

如果刘盈血脉存疑,那在刘邦意图易储的时候,百官功侯根本不可能那么坚定地反抗刘邦的命令,去支持一个血脉存疑的皇子继续端坐储位。

而在刘邦驾崩之后,为当事人普遍认为‘贪恋权柄’‘意欲颠覆刘汉社稷’的高后吕雉,实际上也并没有做出过意图篡位的举动。

在惠帝刘盈在位时期,汉室仍旧贯彻许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治纲领,吕雉在惠帝登基后的七年当中,满共就做了那么几件事。

——杀赵王刘如意;

——虐杀戚夫人;

——险些赐死齐王刘肥;

但这几件看上去穷凶极恶的事,实际上却并非全然出于吕雉的私欲。

赵王刘如意母子,曾一度威胁惠帝刘盈的储君之位,更是被封为赵王,统掌北墙防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没有往日仇怨,光是赵王这个‘风水宝地’,也足以使得刘如意惨死。

从后来,吕雉先后杀死三位刘氏赵王,最终以吕氏子弟为赵王的举动中,我们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并不矛盾的可能性。

其一,是吕雉信不过外人,甚至信不过刘氏,唯有让自家子侄坐在赵王之位,才能安心。

其二,在异姓不可为王的背景下,赵王的位置似乎只有刘氏能做,但关键在于:每一个刘氏子弟,理论上都具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在这种情况下,反倒是不具备继承皇位资格的吕氏外戚,去做赵王反倒更安全,更值得信任一些。

因为吕氏赵王造反,没有人会追随;而刘氏赵王造反,必然会获得一些投机势力的支持。

——反正都姓刘,谁坐皇位不一样?

当然,也不排除吕雉想借此让吕氏掌握更多权力、更多兵权的意图,但作为惠帝刘盈生母,吕雉应当没有‘以吕代刘’的意图,在历史记载当中,也并没有明确体现吕雉意图篡汉的事件。

再后来,惠帝刘盈早崩,前后少帝各在位四年的八年时间里,吕雉的行为逻辑,与往常同样一般无二。

惠帝刘盈在位,有‘嫡长’这个大义身份在身,又得朝中百官拥护,皇位并没有太大危险。

但在刘盈死后继承皇位的少帝兄弟,无论是前少刘恭,亦或是后少刘弘,实际上均非‘嫡长’:前少帝刘恭为刘盈庶长子,后少帝刘弘为刘盈庶次子。

再加上‘主少国疑’,便使得吕雉要想扶稳皇位上的孙子,为丈夫、儿子保住刘汉江山,就是必须要掌握更大的权力。

于是,吕太后遍封吕氏外戚为王侯,也就营运而上。

在如今,有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高后吕雉遍封诸吕,不过是为了一己私欲。

但实际上,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就不难发现: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首先,是被吕雉封为诸侯王的两位外戚:吕王吕产,赵王吕禄。

这两个位置,都是毋庸置疑的战略要点——吕国,便是改名后的梁国,位于关中门户;赵国则是北方防线战略重镇。

吕雉以自家子侄外戚掌握这两个战略要地,明显是出于确保政权稳定:掌握赵国,是为了防备匈奴,掌握梁国,是为了防备关东宗亲诸侯。

或许我这么说,有一点为吕雉洗白的意味,但诸公试想:如果吕雉真的是想给家族的子侄后辈争取利益,那为什么对富庶无比的齐国视而不见?

如果是为了利益,齐国显然是更好的选择;而梁国、赵国的地理战略意义,则侧面印证出了吕雉封吕产、吕禄二人掌握梁国、赵国,还是更多出于政权稳定的考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