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大汉第一太子 > 第122章 日久见人心啊~

大汉第一太子 第122章 日久见人心啊~

作者:中丞佐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12-03 22:27:18

与刘盈的预想出奇一致,在看到莲勺县衙北城门外,那堆成小山般的粮米后,城门外的渭北民壮,没有任何一个人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年少一些,约莫十五六岁的青年,纷纷表示家中还有娇妻、长亲,绝对可以应付‘编柳为席’的工作。

稍年长一些,大概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都表示家中‘亲戚众多’,等开春之时,必然能带着百十来张柳席,赶到郑国渠上游的三原一带。

颇有些出乎刘盈意料的是:看见有粮食拿,就连莲勺县城内围观的百姓当中,都有不少妇人、老者站出身,便是‘家中虽然男丁不丰,但编个柳席的气力,也还是有的’。

得百姓如此‘拥戴’,刘盈自也乐得轻松,令小吏记下了这些妇人、老者的名讳,并各赐米三斗。

顺带着,刘盈也将阳城延先前提出的柳席标准,告知了领粮而走的渭北民壮,以及莲勺当地百姓。

——宽一丈,长二丈。

这个数据,自也不是源自谁人‘俺寻思’得来,而是阳城延亲自用不同大小的柳席制埽,一次次试出来的。

根据阳城延的测算,柳席的长度至少需要达到两丈,才能保证制出来的埽,是直径五尺左右的圆柱体。

而五尺,恰恰就是郑国渠上游渠段水土流失,需要填土增高的深度。

如此一来,原本需要另外施工填土的上游渠段,就只需要以直径五尺的埽铺设于渠底,也算是省下了不少功夫。

修渠之事大体结束,又从刘盈手中领到了粮食,数万渭北民壮也终是吸溜着鼻涕,带着欣喜的笑意,三五成群的踏上了归乡之路。

开开心心的将手中剩下的二万余石粮食发出去,并得到四万六千多名编制柳席、开春前往三原的力役报名名单,刘盈也终是心满意足的离开了城门。

回到县衙没多久,刘盈便等来了少府卿阳城延的拜见。

于莲勺县衙正堂分而落座,稍寒暄几句,刘盈便也直入正题。

“今清掘、减宽事皆近毕,又腊月凛冬将至,孤也当回转长安,以此间事禀告于母后,及朝堂诸公。”

“恐当劳少府多留几日,待渠事尽毕,再行回转。”

说着,刘盈不忘对阳城延随和一笑。

“待少府回转,孤必当出长安十里以相迎,再于太子宫稍设宴,面谢少府。”

听闻刘盈此言,阳城延也不由淡笑着稍一拱手。

“家上言重,言重······”

十月初,刘盈自掏腰包,帮阳城延解决了少府官奴的口粮问题,再加上过往两个多月的同事经历,也使得阳城延-刘盈二人之间,关系也是愈发亲近。

如果是过去,刘盈在阳城延的印象中,只是个头顶‘太子’之名的少年贵族,那现在,阳城延对刘盈的了解,无疑是更具象了些。

在简单了解刘盈的脾性、性格之后,阳城延对这个待人亲和、事必躬亲,又愿意谦虚听从臣下建议的太子,也是渐渐萌生出了亲切之意。

简单来说,便是刘盈的性格,还是非常对阳城延的胃口。

如此两个多月相处下来,二人之间的关系,自也是愈发的亲和了起来。

稍客套一声,阳城延又沉吟片刻,便将将话题拉回了正轨。

“家上。”

“淤泥清掘、河道减宽一事,臣驱少府官奴复劳旬日,便当尽毕。”

“而后,便当是以少府官奴为力役,于关中各处采柳之软枝,以送渭北民壮家中。”

说着,阳城延不由腼腆一笑:“如此,臣恐还当于外奔波,旬月之间,当无以回转长安?”

听闻阳城延此言,刘盈面上笑容稍一滞,面色也顿时有些尴尬了起来。

倒也不是说,刘盈真就忘记了这件事,而是先前,刘盈下意识以为这件事,完全可以交给下面的官吏去做,根本用不着阳城延亲自操劳。

但现在仔细一想,还真如阳城延所说。

——别说‘旬月之内’了,只怕是整个冬天,阳城延都很难抽空得闲,回到长安。

如今,已经是冬十一月中旬。

从现在到二月开春,也就剩下两个半月到三个月的时间。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少府那三万官奴力役,需要从关中各地采集柳条,并送往渭北民壮家中不说,还要准备明年开春,以柳席制埽所需要的碎石。

郑国渠上游渠段,少说也是长近百里,至于渠宽,即便是在减宽过后,渠底也足有九丈宽。

而按照先前,刘盈同阳城延定下的标准,以长二丈、宽一丈的柳席卷出来的埽,也不过是高一丈,直径五尺的圆柱体。

用这种规格、大小的埽,每在郑国渠底铺设一里,便需要足足二千七百个埽。

若算上渠侧,恐怕三千个都打不住!

这样算下来,用埽铺设于渠首一百里,便需要起码三十万个以上的埽。

这就意味着未来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方才在城门处领了粮食,留下名讳的四万多渭北百姓,需要编出三十多万张柳席。

为了将这三十多万张柳席卷成埽,每一章柳席,又需要包数百斤的碎石。

而在开春,以埽铺设郑国渠上游的工作当中,除了编制柳席,以及制作埽这两项之外,其余的工作量,便全都压在了少府阳城延,以及少府那三万名官奴身上。

具体而言,便是在未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采摘足够编制三十万张柳席的柳条,运送到渭北民壮家中,以及采集足够卷制三十万个埽的碎石,并运送至郑国渠上游,即三原一带。

这个工作量,说大,其实也不大。

——平均算下来,整个冬天,每个少府官奴都只需要采集足够编制十张柳席的柳条,以及卷制十个埽所需的碎石。

但说小,却也着实不小。

就说万一有那么几天,关中大雪纷飞,呵气成冰,那些个衣衫单薄,食不果腹的少府官奴,可还能投身于劳动当中?

若果真遇到糟糕的天气,那必然是要暂时歇工几日,也好让那些个少府官奴缓缓力气。

再有:柳条还好说,关中遍地柳树,可碎石从哪来?

不外乎去长安周围地区的山林中,或周边水域沿岸去徒手捡。

可如此凛冬,碎石的来源又是河边、山里这种阴寒之地,官奴们要是冻伤、冻死了,该怎么办?

——要知道这些官奴,可都是少府的私有财产!

既然是财产,那自然是不能当消耗品使用,每劳动四五日,也得允许人家歇个一两天。

而这一桩桩,一件件,都需要身为少府卿的阳城延亲自盯着,亲自去安排谁负责采柳,谁负责捡碎石;谁负责运柳条,又派谁去搬碎石。

即便这些问题都忽略不计,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也足以让阳城延绞尽脑汁······

“家上······”

刘盈正思虑间,阳城延也恰好面露难色的抬起头,望向刘盈的目光中,竟隐隐带上了些许心虚之色。

不待阳城延开口,刘盈便似是已有预料般一抬手,旋即苦笑着发出一声长叹。

“可是萧相那边,仍以‘无粮’为由,拒拨粮以为少府官奴所用?”

见刘盈一语道破个中厉害,阳城延不由僵笑着点了点头,旋即面色尴尬的低下头去。

“唉~”

就见刘盈又是一声长叹,顺势从座位上起身,踱步上前,嘴上不忘再在萧何背后暗捅一刀。

“萧相此番,确有些······”

见刘盈面露难色的止住话头,阳城延纵是有心开口,替萧何辩解两句,也全然没了气力。

十月初,丞相府第一次以‘粮米告缺’为由,断了少府官奴的口粮供应时,刘盈就曾旁敲侧击的提醒阳城延: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

彼时的阳城延对此还不以为意,只觉得刘盈误会了萧何,还替萧何辩解了几句。

可如此一个多月下来,丞相府还是一副‘要粮没有,要命一条’的架势。

阳城延派亲信去找萧何,也只从萧何口中,得到了一个‘少府多理解,老夫诸多不易’的答复。

反观刘盈,几乎是阳城延一开口,便二话不说,大笔一挥,拨吕氏私粮三万石!

这么一对比下来,再家上以往个把月,时不时听刘盈嘀咕两句‘萧何真不厚道’,阳城延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

要说就此和萧何决裂,那倒还不至于,却也不会如往常那般,对萧何掏心掏肺,唯命是从了便是。

见阳城延面色百转,终还是没有开口为萧何辩解,刘盈心下不由长出一口气。

“呼~”

“总算是······”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心中自嘲一笑,刘盈便装出一副为难至极的模样,沉吟许久,终还是温笑着抬起头。

“粮米之事,少府无须担忧。”

“待孤回转长安,自当亲问于萧相当面。”

“纵国库无粮,孤亦当另寻他法,以解少府之困。”

说到这里,刘盈不忘苦笑着低下头,‘喃喃自语’道:“郦侯之租税,今以用之殆尽。”

“若无他法,也只好再借调建成侯、洨侯,乃至舞阳侯去岁之租税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