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大汉第一太子 > 第137章 学问是好,但得看有没有学好

时间一晃,便是腊月已过,正月见尾。

在太子宫:凤凰殿门口,恭敬的送别太傅叔孙通,刘盈站在凤凰殿殿门外的高台之上,不由长出一口气。

正月见尾,二月将至,呵气成冰的长安城,也算是稍有了些许暖意。

只不过,终还是春正月,未央宫内的宫室,仍旧是银装素裹,冬阳照射在堆积于宫道旁的积雪之上,也还反射出点点亮光。

“呼~”

猛吸一口凉爽的冷气,刘盈稍有些闷胀的头,也算是稍缓解了些。

看着不远处,正疾布走向自己的舅父吕释之,刘盈不由淡而一笑,侧过身,结果小太监春陀手中的披风,便迎了上去。

·

“家上,怎今日,不于太子宫对奏?”

被刘盈领着,向与太子宫背道而驰的方向走去,吕释之不由稍有些疑惑起来。

就见刘盈闻言,略带自嘲的一笑,旋即叹息着摇了摇头。

“自冬十一月,甥便可谓一步不离太子宫,凡除去歇鼾、用食,便皆于学堂,受教于叔孙太傅。”

“至今,春正月近毕,可是已足二月有余啊~”

走在那条积雪已被扫至两侧的宫道之上,稍带自嘲的发出一声感叹,刘盈便轻笑着侧过头,不忘将上身稍侧倾向吕释之的方向。

“甥,实在是憋闷不已啊······”

听着刘盈稍带心虚,又略有些自侃的道出这番话,吕释之也是不由摇头一笑。

片刻之后,就见吕释之面色一滞。

“家上可欲出宫?”

“若欲出宫,臣这边往取车辇。”

说着,吕释之不忘做出一副立刻就要走开的架势,原本轻松的面色,也是稍带上了些许严肃。

“家上出宫,恐还当有禁卒随行······”

“嗯,臣还当往宣室,同皇后知会一声,好叫皇后传手令至南军,以调禁卒。”

看着吕释之一副郑重其事的模样,刘盈却是悠然长出一口气,轻笑着摇了摇头。

“不必如此大费周折~”

说着,刘盈也不由悄然停下脚步,侧身正对吕释之,指了指不远处,隔绝宫室与宫外蒿街的未央宫北宫墙。

“今日,甥便同叔父至宫墙之上,稍观长安之貌?”

听闻刘盈此言,吕释之面善郑重顿消,只淡笑着一拱手。

“即家上相邀,臣,不胜荣幸······”

就见刘盈闻言,又点头一笑,便沿着宫墙内的石阶,向宫墙之上走去。

吕释之却是没着急跟上前,而是快步跑到不远处的司马门,对拱门内执戟而立的禁军武卒说了些什么。

不片刻之后,刘盈也已登上宫墙。

而在吕释之小跑着爬上宫墙,来到刘盈身后之时,二人左右各三十步范围内,已是不见哪怕一个人影。

倒是宫门处,悄然摸出去了几十名禁军武卒,装作巡逻街道的模样,以宫墙上的刘盈为中心,不远不近的站在宫墙之外,围出了一个半径近五十步的半圈。

刘盈倒似是对此毫无知觉,只面带思虑之色的缓缓踱步向前,向着北宫墙、东宫墙交接之处,北阙所在的城墙段缓缓走去。

见刘盈没有主动开口的意思,吕释之也是心领神会,悄然上前些许,似是闲聊般,率先打开了话匣。

“往二月余,家上皆于太子宫中,受教于叔孙太傅。”

“臣方才闻家上言:憋闷?”

“可是叔孙太傅所教之学,家上有所不喜?”

听闻此问,就见刘盈稍带无奈的摇了摇头。

“倒也谈不上不喜。”

“往二月,叔孙太傅皆未于甥,复言儒之大义,倒是孔孟之学、儒家六经之传延,令甥实受益匪浅。”

说着,刘盈不由轻笑着低下头。

“若非叔孙太傅讲述,孤尚不知:秦相李斯、公子韩非等刑名之士,竟乃儒家六经之其——《尚书》之传人。”

“孤更不曾知:《春秋》《仪礼》之传人,便乃今汉之北平侯张苍、太中大夫陆贾。”

“北平侯、太中大夫二人,竟曾于稷下学宫,同李斯、韩非同受教于荀子。”

“更有甚者:《诗》传人浮丘公,亦乃北平侯、太中大夫之同窗;楚王叔得授《诗》于浮丘公,若论资排辈,还当唤北平侯、太中大夫二人一声师伯?”

面色稍带诧异的发出一声反问,便见刘盈笑着摇了摇头,悠然一声长叹。

“往日,甥只喜儒家仁恕之道,却不知因何而喜。”

“父皇恶鲁儒之行,甥亦不知,父皇因何而恶。”

“往数月,得叔孙太傅以儒学往百年之传延相说,孤才方知:儒学之盛,乃因先贤子夏,后又韩非、李斯等辈,习学于儒,而其才能胜于儒、青出于蓝,而其青又胜于蓝。”

“及儒学之弊,则乃鲁儒礼教之士不明大义,只识礼乐、尊卑之序于己之利,而不明《诗》《书》之家国大义。”

说着,刘盈终是缓缓停下脚步,面带感怀的侧身看向吕释之。

“儒之大,实可谓令甥叹为观止;然儒学,不同于儒士。”

“儒学多劝人相善,然儒士,却不尽为有识之士。”

“如孤往日之喜儒,或如父皇之恶儒,恐皆不可取。”

“当喜或恶,还当看人呐~”

说到这里,刘盈也来了些许兴趣。

“便言父皇:于儒家之士百般厌恶,然于今之叔孙太傅、往日之广野君郦食其,皆颇有倚重。”

“然于汉五年,扬言‘为项王披麻戴孝,誓死不降’之鲁儒,便乃不明大义之人,合该为天下所唾!”

“故于儒之善、恶,恐不当论其学,而当论其士,论其士之行。”

“若有儒士得北平侯之能,便当用以为国之柱石;然若有鲁儒之流,以尊卑之序,欲乱吾汉之国本,便当不吝以惩、戒之!”

“如此,方合国用士、君用臣之道······”

道出这一番令吕释之都有些眼前一亮的言论,刘盈面容之上,也不由隐隐挂上了些许感怀。

过往这两个多月,要说刘盈从太傅叔孙通口中,真学到了什么儒学真谛,那就是开玩笑了。

但从儒家在秦末、在楚汉,以及如今汉室所经历的不同遭遇,刘盈对于这个学派的未来,有了相当明确的规划。

——儒家的好坏,根本无法下定论!

就说如今,尚还存在于天下的儒家四经,即《诗经》《仪礼》《春秋》《周易》来说,合在一起,本都是儒家文化的瑰宝。

但具体到人,尤其是那些专精于某一部分的儒生,‘专修一经’所产生的效果,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

就说最具代表性的《诗》《礼》二经,学这两经出来的学生,精神面貌都是完全不同,根本不想同一门派!

正所谓:诗三百,思无邪。

治《诗》的儒家学子,张口闭口不是家国大义,就是华夷之辩!

弘扬的,不是开化外蛮,就是教化黔首!

反观治《礼》的学子,三口不离一句‘上下尊卑,纲常有序’。

表面看上去,二者所弘扬的价值观,似乎并不冲突;但稍往深处一挖,就不难发现:这两个派系出来的世子,其三观几乎是截然相反!

学《诗》出身的士子,讲究的是开化,是广收门徒以开民智!

而学《礼》出身的,尤其是在鲁地学《礼》的士子,将其满脑子的想法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再说直白点,就是儒家内部的《礼》派,尤其是鲁儒一脉,弘扬的是‘老爷永远是老爷,泥腿子永远是泥腿子,世世代代都如此’。

认识到这一点,再去看那些鲁地儒士和齐、楚儒士一见面,就恨不能打出狗脑子的场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恶!

所以在刘盈看来,与其其穷究‘儒家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命题,倒不如直接看人。

同样是学儒出身,他有本事,有才能,那就重用!

可你没本事、没能力,还眼高手低,那就有多远滚多远!

想明白这一点,再去看如今朝堂,那些人均自称‘黄老之士’,实则各有所学的朝臣百官,刘盈便发现:过去云里雾里看不清楚的那些东西,瞬间就清晰了很多。

很显然,这对刘盈未来的行政举措,以及对汉室的发展规划,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很可惜,当刘盈兴致盎然的道出自己的见解,身旁的舅父吕释之,却好似并不十分感兴趣。

暗自稍叹一口气,刘盈便也明智的停止了这个话题,继续向前缓缓踱步而去。

待吕释之跟上,刘盈稍一思虑,便开启了今日的正题。

“往二月余,甥于太子宫受学于太傅。”

“先前,甥同舅父所议之事,不知舅父可曾查明?”

听闻刘盈说起正事,吕释之面上那抹不知来由的愁苦稍淡了些许,赶忙抬起头,对刘盈一拱手。

“禀殿下,皆已查明!”

“果不出家上所料:往二月余,长安粮价日涨五十钱每石;春正月,便已破石三千钱!”

“至今日辰时,东市十数处米铺均挂牌:米石,足三千八百五十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