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大汉第一太子 > 第164章 臣!恳请家上!

大汉第一太子 第164章 臣!恳请家上!

作者:中丞佐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12-28 23:36:26

“呼~”

听陈平说出这句‘粮商,确实是在帮农民存粮食’,刘盈面上神情不改,在心中,却是长松了一口气。

‘官营’的概念,虽然在这个时代还有些新奇,但在过去千百年,类似的事儿,也不是完全没有发生过。

不说远的,就拿几十年前的秦,以及如今的汉室来说,武器军械,尤其是甲胄、弩机等武器,就是毋庸置疑的管制物品!

在《汉律》中,有一项后世人乍一听会有些陌生,实则也同样存在于后世的罪名。

——奸阑(栏)出物。

用后世的话来说,其实就是走私。

而在《汉律·津关令》中,对于私自出入边境的人,所默认的刑罚是:斩左趾,为城旦。

对于非法持有甲胄、弩机的人,只要数量不超过个位数,刑罚便是‘流二千里’。

那么,对于携带弩机、甲胄等管制武器军械,私自跨过国境线进行军火走私的人,是怎样的刑罚标准呢?

同样是个位数的甲胄、弩机,如果是在中原持有、制造或犯边,基本都是‘流二千里’,可若‘奸阑出物’的物品是一、二件甲胄,三、五柄弩机,其罪责刑罚,便是向‘叛国资敌’看齐!

除了军械,《汉律》之中,也有许多其他不被允许私人持有,或过量持有的物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居于庙堂之高的政治人物接受‘专营’的概念,并非什么不可能的事。

真正让刘盈心里没底的,是‘代民储粮’的概念,究竟能不能为此时的朝堂所接受。

只要这一点能被接受,那刘盈促成‘少府官营关中粮米’一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想到这里,刘盈便神采奕奕的抬起头,正要开口,便刚好等来了陈平,那必然会出现的一问。

“家上。”

便见陈平又暗自消化了好一会儿,才面带疑虑的抬起头,对刘盈拱手一拜。

“家上言往昔,粮商米贾多乃‘代民储粮’,臣尚可稍知而解。”

“然家上又言:即是代民储粮,便无须钱买、钱卖······”

“这······”

面带疑惑的摇了摇头,陈平望向刘盈的目光中,困惑之色不由更甚。

“还请家上不吝解惑······”

听闻陈平此问,刘盈只稍侧过头,见萧何面上,也是同陈平一般无二的困惑,便摇头一笑。

措辞片刻,便见刘盈笑意盈盈的抬起头,望向满脸呆萌的陈平。

“往昔,关中粮商米贾之所为,乃秋收后买民之米粮,代储一冬而还与民食。”

“既如此,曲逆侯以为,秋收之后,民因何不出粮稍许,以恳请粮商米贾代己储粮;待春、夏之时,往取自家之粮而食之?”

听闻刘盈此问,陈平自是嗡而一愣,旋即下意识开口道:“此,自因钱货两清,方可互不相欠。”

“若不以钱买、卖,若商贾得民之米粮,后又昧心谎称‘未得民请代储粮’,民岂不为商贾所欺,尽失耕劳一岁之所得?”

闻陈平此言,刘盈只温笑的一点头,又稍待亲和的看了看萧何。

“然。”

“民之所以于秋后卖粮得钱,又春、夏以钱买粮而食,乃商贾多趋利之辈,无有信义。”

语调轻松地道出这句话,刘盈便再度望向陈平,面上那抹浅浅的笑意,终于是直达眼底。

“既如此,孤请曲逆侯,试思一幕于心。”

待陈平将信将疑的点点头,刘盈那极尽柔和,又极具感染力的嗓音,悄然在大殿内散开来。

“言一老者,德高而望重,因重信义而闻于百里;周遭数县之人,凡知者,无不赞老者曰:信!”

“又言一奸商,畏威而不怀德,只图谋钱金之利,而肆残乡邻;于秋收廉买乡邻之粮,次岁,又倍价卖还,乡邻怒不敢言,深受其害······”

“如此数岁,乡邻多苦奸商之掠剥,齐聚老者门外而泣诉。”

“老者不忍乡邻疾苦,又愤奸商之所为,便私出家赀,建得粮仓一处。”

“自始,乡邻秋后所得之粮,皆勿售奸商,而入老者之仓;待春、夏之时,乡邻皆自往粮仓,取自家所储之米,食,而足也······”

神情满是崇敬的描绘出这么一副安宁、祥和的画面,刘盈又贪婪的回味片刻,才再度轻笑着望向陈平。

“曲逆侯以为,如此之事,可行于吾汉家否?”

“又若如此行之,少府专营关中粮米事,可还需钱买、钱卖?”

随着刘盈的询问声,陈平、萧何二人,也是从那副令人憧憬的画面中强自回过神。

又稍一思虑,二人面容之上,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猛然涌上了一抹狂喜!

——这么搞,到底行不行?

行!

简直没有比这,更靠谱的办法了!

如今的汉室,最缺的是什么?

钱!

最不缺的是什么?

民望!

就算撇开头顶‘授民田爵’光环的天子刘邦,以及‘整修关中水利’光环的太子刘盈,光凭少府的官方背景,就足以充当刘盈方才那则故事当中,那位德高望重,信誉度爆满的老者!

至于百姓将粮食存到少府的粮仓,会不会出现遗失,或是有人冒领的状况,那就更不用说了。

天子刘邦《授民田爵》,每家每户一百亩田发出去,其最大的收获,正是此刻正静静躺在相府,随时可供萧何查阅的户口簿!

有那一本本户口簿在,‘张三冒领李四存粮’的事,就绝无可能发生!

都不用刘盈继续说,萧何便已经在脑海当中,构思出了日后,百姓前往粮仓领粮食的场面。

——某年某月,李四持着写有年龄、籍贯,以及面貌特征、体态特征的户渎,来到粮仓外的仓吏前,报上籍贯、姓名。

听到籍贯,仓吏便拿出了一本写有‘某某县某某乡’,乃至于‘某某亭某某里’的竹简,在案几上一摊开,找到了李四的名字。

然后,就是仓吏将简上内容念出:某某县某某乡某某亭某某里,李四,去年秋收之后存了xxx石粮食,过去几个月取走了xx石,还剩xxx石。

念完之后,仓吏便抬起头问:今儿个,取多少粮食啊?

待李四道出数,仓吏便回过头,吩咐佐吏搬粮食出来,亲眼看着李四拿到未来一个月,要供全家老小食用的二十石粮食。

而后,仓吏便用手中毛笔,在竹简之上的李四名下,写下这么一行字。

——某年某月某日,李四亲自来,取走了二十石粮食,还剩xxx石······

“萧相······”

“萧相?”

冥冥中,传来陈平两声轻微的呼唤,终于是将萧何的心神,从想象中拉回眼前。

看着陈平望向自己的目光中,那一抹隐隐带有些许激动,又稍有些迟疑不定的色彩,萧何只深吸一口气,旋即对陈平沉沉一点头!

——这件事,手握丞相府,又兼任‘内史’之权责萧何,自己就能办了!

见萧何没有流露出丝毫迟疑,便对自己沉沉一点头,陈平也是一扫先前颓然,神情隐隐有些雀跃起来。

“若果真如此,少府官营粮米一事,确非遥不可及之事!”

欣喜难耐的一握拳,在自己膝盖上狠狠一砸,陈平才算是勉强按捺住心中喜悦。

坐在陈平对面的萧何更夸张——就这么一回儿的功夫,萧何就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了算酬,竟开始计算起什么来。

而萧何正忙着计算的东西,也正是陈平如此喜悦的原因所在······

“家上!”

将仰天狂笑的冲动勉强压制下去,陈平便略有些急迫的望向刘盈。

“臣以为,少府代储关中民粮,亦可稍牟利!”

“往昔,关中粮商米贾千余钱而买,二、三千,乃至四千钱而卖,谋数倍之利,实固泽而渔!”

“臣以为,少府代储民粮,或可留民存粮十之一、二,以补府、库之空?”

嘴上说着,陈平早已是面色涨红,气息粗重,甚至都有些口干舌燥起来。

关中一年,能有多少粮食?

——就按九十万户,每户二百石来算,也是足足一万万八千万石!

去掉农税、口赋,再除去农民自己留下的冬粮,起码也能有一万万石粮食,被存进少府粮仓‘代为存储’!

如今,国库的农税收入才多少?

——整个关中,算上巴、蜀,也才不过一千多万石!

少府取缔关中粮商,帮整个关中的农民储存粮食,取个一、二成的仓储费,不过分吧?

起码比起过去,粮商们那三、四倍,乃至于天灾**时十几二十倍的暴利,这一、二成的仓储费,绝对算得上‘良心价’。

而关中,每年需要‘代民存储’的粮食,可都是一万万石往上!

取其中一成,就是一千万石!

都快赶上整个汉室的农税了!

若是二成······

“家上!”

陈平正思虑间,萧何也终是再也按捺不住胸中激昂,从座位上跳将而起,连拱手之礼都没顾上。

“家上!”

“方才,臣已测算:若少府代储民粮,取十一之费,当可岁得粮一千一百余万石!”

“得此粮一千一百余万石,日后,纵关东战事纷纭,四、五十万大军在外,国库,亦可作壁上观,勿需出一钱、粒米!”

“若十取其二,岁得二千二百余万石,更可使府、库充盈;都城长安、关中水利,皆再无钱粮之忧!”

“乃至日后,陛下提兵北上,以问匈奴之雄雌,亦不过十岁之功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