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耽美同人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1260章 推动时代的人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1260章 推动时代的人

作者:大明第一帅 分类:耽美同人 更新时间:2021-11-05 15:52:17

自崇祯十四年的“太子题”出现,大明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上,仿佛踏上了一艘飞剪船,在速度上遥遥领先同时代的普通船舶。

特别是地球引力的发现,像是打开了人类认识地球的大门,诸多有识之士开始重新认知研究地球。

每年皇宫中流传出的“太子题”、“天子题”,以及巨额奖励,激发着全民对科学的执着,同时,也指引了人类对地球和科学探索的方向。

大明的科学家们,逐渐发现电的各种特质及应用。

但是几千年来,人们只是观察了雷电等自然现象,并不了解电的本质,好在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

早在古罗马时期,有个医生脑洞大开,建议患有像痛风或头疼一类病痛的病人,去触摸电鳐,企图依靠强力的电击治愈患者的疾病。

这是最早的电疗思想,也是人类对电使用的最早探索。

近一点的,就是万历时期,英国“电学之父”吉尔伯特撰写了第一本阐述电和磁的科学著作《论磁石》。

那是一本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书籍,着重于从实验结果论述,晋王朱和墘从十二岁时便拜读了这本大作,深受影响,对于电和磁特别有兴趣。

天武二十三年时,太子和汉王两党忙着争权夺利,年仅十四岁的晋王朱和墘,本着热爱、严谨的科学态度,已经开始对电与磁的现象出现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紫禁城中的九五飞龙殿是他的研究室,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者的牛笔先生,是他的老师,还有皇家科学院的众多院士,都十分喜爱这位聪明的晋王殿下,不时对其扩充其他领域的知识。

天武十六年时,皇家科学院一名伯爵将铜片和锌片浸于食盐水中,并接上导线,制成了第一个电池,与历史上的伏打电堆无二,堪称是现代电池的元祖。

伏打电堆给予科学家一种比静电更稳定的电源,能够连续不断的供给电流,大明皇室和一些主要衙门用此维持电灯照明。

天武二十六年时,年仅十七岁的晋王朱和墘在做实验时意外发现,电流能够偏转指南针的方向,演示出电流周围会生成磁场,也就是电流的磁效应。

随后,朱和墘将这现象称为“电磁现象”,又进一步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了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并做了定量描述,总结出了“晋王定律”。

也就是二十一世纪初中物理课上学的“安培定律”,也叫做右手螺旋定则.......

应用这理论,可以制作出来磁性超强劲于天然磁石的电磁铁。

之后,在皇家科学院几名数学家的指导下,朱和墘发展出一套精致的数学理论来分析电路。

天武二十八年时,朱和墘对皇家科学院发明的电池进行了改良,他使用稀硫酸作为电解液,解决了电池极化问题,制造出第一个不极化,能保持平衡电流的锌铜电池。

大多的发明,最初的用途基本都是用于军事目的,随后才是民用。

这些年来,朱和墘一直在研究着使用电来传递讯息的可能。

在外人看来,晋王朱和墘与喜欢木匠的天启皇帝一样,整日不干正事,尽瞎搞!

可谁又看到了他的努力?他对科学的严谨执着?

每每听到那些酸儒们的流言和讥笑,朱慈烺都会感到十分痛心。

但他又不能出来辟谣,把自己的儿子夸的多么伟大。

因为这些发明所带来的成果,最初都是在极小的范围内使用,一时无法普及。

酸儒们感受不到科技带来的改变,只能占据礼仪道德制高点进行口水。

朱慈烺坚信,时间能证明一切!

老四朱和墘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他对后世的影响,甚至会超越他这个父亲!

电报的发明,不仅使得长途通讯的价格大大下降,大大缩减军事通讯时间,就算是一般普通人亦可使用。

随后,朱慈烺亲临九五飞龙殿实验室,参观电报拍发的演示。

晋王发明的电报并非无线电,属于最早起的单线式,需要透过使用架在陆地上的电线进行通讯,而且传送距离有限,更不能越过海洋。

一踏入九五飞龙殿,朱慈烺甚至怀疑走错地方了,此殿原为宫中放置佛龛、收藏经文的地方,皇太后、老太妃及后宫信佛的嫔妃,一般都来这烧香拜佛。

后来太上皇和皇太后迁到玄武湖上居住,为方便烧香拜佛,佛堂转移至岛上宫殿,九五飞龙殿也就闲置了下来,朱慈烺将其赐给晋王搞实验室。

这一看,此殿哪里还有半分佛堂的庄重,简直就是个与时代不符的试验场所,里面摆放着各种工具、钟表、机械轮盘、化学器皿、硝石、枪械等等,应有尽有。

根据介绍,昨夜朱和墘试验电报的地点是从九五飞龙殿到皇子居住的东五所,电线沿着西五所外的宫墙,是一条垂直的路径,距离大概三百米。

实验很简单,几次下来都成功接受到了电信号,只是电报的传送速率十分有限,传不了长篇大论,必须精简字数。

而且,由于不熟练,朱和墘发一次十个字的电报,搞了将近一刻钟,还有电码设置和翻译,更是麻烦耗时。

这些都是小问题,战争期间,那些熟练的电报员使用摩斯码大约能每秒钟传送一个字母。

晋王朱和墘能一下子能想到参照《天武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几千个常用汉字编成了一部汉字电码本,可以说是天才了。

不过,朱慈烺作为过来人,知道电码仍需要完善,日后用在军事上,还需要使用密码。

他虽然对电报一知半解,但一些历史事件他还是记忆深刻的。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方面以电报截听了李鸿章回传给北京的电报,得知了清廷赔款求和的情资。

........

“好小子,干的不错!”

朱慈烺再度重重拍了下晋王的肩膀,露出了老父亲的笑容。

此时朱皇帝满心自豪,仿佛是自己发明了这个伟大的创造!

事实证明,他以诸皇子兴趣为主的皇室教育模式,是成功的!

老二汉王朱和墿尚武,喜欢打仗了,朱慈烺将其外放征伐中亚了。

老三齐王朱和岱尚文,喜欢修书和收藏,朱慈烺让他满世界的搜集经史子集,命其着手成立一个包罗万象、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

老四晋王朱和墘崇尚科学,年纪轻轻的就跟电干上了,搞出了电报这种先进的玩意。

老五秦王朱和坤,和他二哥一样尚武,于军中历练,还没什么成就。

老六西王和老七东王是混血儿,常年缺乏父爱,教育上稍显落后,兴趣驳杂,不过二人也很努力的追赶父兄,没有想过一辈子当咸鱼。

诸皇子,都是从小因兴趣而激发了学习动力。

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工作结合在一起时,那是非常可怕的。

天武三十年五月,朱慈烺谕令礼部成立大明电报总局,并在各省各大城市设置电报局,各衙门逐渐改用电报收发发文。

同时,朝廷批准民间使用官办电报,只要到官办电报局付款,便能拍发电报到远方的另一个城市,收费按距离及电报字数计算。

当另一端的电报局收到电报以后,会有专人把印好的电报派送到目的地。

当然,朝廷衙门拥有着电报专线,与民用分开。

按照朱慈烺的计划,三年内,汉地诸省各城完成电报网的铺设,五年内,漠北、西域、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完成大中城市的铺设。

陆地电报线铺设很简单,难的是海底电缆,将台湾、东瀛、南洋等海外之地与本土大陆连接起来。

为了保证效益,朱慈烺特旨允许民间商办电报局,官督商办,招股集资。

有利益,商人们才有动力,别说是到台湾和日本的海底电缆,说不定他们能横跨南海,甚至搞一条横跨太平洋的越洋电缆,连接远东地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