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耽美同人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478章 想要御驾出巡的崇祯

杨嗣昌、陈新甲、李待问三人陆续进入乾清宫,崇祯命宫女给他们各奉一杯热茶暖暖身子。

三个老家伙感动的稀里哗啦,杨嗣昌以袖掩面,一边擦着不知是否存在的眼泪,一边说道:“陛下仁慈。”

杨嗣昌是假哭,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的户部尚书李待问却是真哭,他泫然道:“如果太子殿下能有陛下一半的仁慈,江南也不至于发生那等惨事。”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规定考中科举的三吴地区士子不得在户部为官、不得在京师为官,直到现在的崇祯十四年,大明的八十九任户部尚书中,只有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李待问因崇祯破格用人而出任户部尚书。

朱元璋削弱三吴地区经济、政治势力的这一系列措施实施以后,三吴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和民生凋敝、政治势力薄弱等问题。

但人算不如天算,老朱为大明的延续防范了一切,最终还是没防住,南明的江山最终还是毁在了三吴地区的东林党人手中。

崇祯摆了摆手道:“对抗朝廷的贼子已经渗透到了江南,太子虽然短时间内平息了民乱,但其年轻气盛,行事风格大大不妥,朕会下旨申饬的。”

杨嗣昌与陈新甲立刻异口同声道:“陛下所言极是!”

李待问呆了呆,暗道这哪是贼子渗入,明明就是活生生的江南士绅啊!

李待问也是在官场混了几十年的老人了,知道皇帝此时不愿与太子撕破脸,又看到杨嗣昌与陈新甲表态后,立即也跟了句:“陛下圣明......”

崇祯品了一口茶,叹息道:“朕登基十四年来,就如同这杯茶一般苦涩,朕无一日不想,何时才能苦尽甘来?”

见三人垂首沉默不语,崇祯这才问道:“杨卿,练兵一事如何了?新军今年可以投入作战吗?”

此言一出,杨嗣昌心中苦笑,暗道皇帝太心急了,他回道:“陛下,新军在去年年底刚刚完成挑选,目前按照天武军的模式做基础训练,想要全部拿着火铳投入作战,最少还要三四年。”

“什么?怎么这么久?”崇祯眉头大皱道。

杨嗣昌垂首道:“陛下,人是凑齐了,但火器配备仍需时间,目前工部和各地军器局的火铳产量并不高,天武军那种自己生火的燧发鲁密铳产量更不高,每年最多能生产三万支。”

兵部尚书陈新甲也是微微低头,作为兵部尚书,他很清楚各地军器局生产的那些玩意都是什么货色,杨阁老说每年生产三万支,那是忽悠皇帝的,其实能生产两万支就不错了,质量还不能保证。

除了江南之地,大明长江以北所有军器局,也只有太子整顿过的京师兵仗局生产的火器质量稳定达标。

然而因为太子定下的奖惩制度无人出钱贯彻,兵仗局逃向南方的工匠越来越多,产量也越来越少了,每年打造的燧发鲁密铳只有不到两千支,仅勉强维持神机营和羽林卫的消耗。

作为杨嗣昌的小弟,陈新甲自然不会卖了自己的老大,毕竟他还指望着老大将他引进内阁呢。

崇祯听后瞬间就不开心了,他沉声道:“产量不够你们就不能多建一些军器局吗?”

户部尚书李待问咳嗽了一声道:“陛下,万万不可啊,这些军工厂本就消耗钱财极多,若是再多建,每年至少说投入一千万两银子。”

看到皇帝疑问的眼神,李待问连忙解释道:“陛下要编练十几万新军,所消耗的银钱实在巨大,每名士兵的安家银需要二十两,兵饷一两五钱,一副精甲十六两,棉甲五两,还要准备更换甲胄的银钱......”

“火铳兵配备的那种新式火铳(燧发鲁密铳)价格更高,听说一支要好几十两银子呢,再配子药、腰刀,又是几两银子,也就是每名新军士兵配备的装备需要将近一百两,这十几万的新军至少要花一千万两,这还不包括采矿和造火炮的银钱.......”

李待问心中惴惴不安,他所报的这些价格,基本都是按照现在的行情,只是这火铳的造价他虚报了不少,希望在这个不懂行的皇帝面前能糊弄过去。

打造火铳牵扯到的利益链很多,李待问不敢将造价说的太低得罪人,他也相信杨嗣昌和陈新甲不会揭穿自己,毕竟这银子走的是兵部......

崇祯脸色难看,问道:“朕给你们户部的四千万两银子呢?”

李待问不急不缓的回道:“户部除了去岁拨出的两千多万两银子用于各省赈灾,拿出几百万两还借饷的债,今年又拿出了五百万两银子用河南赈灾。”

“辽东那边又催要八百万两军饷,说是奴酋多尔衮有反扑的迹象,要构筑沈阳防线,江南的税收被皇太子所截留,如今户部所剩的银钱已经不多了......”

兵部尚书陈新甲也道:“陛下,现在编练新军花钱,原来的京营也要花钱,三大营近十万人马,有超过一半是老弱和勋戚虚冒吃饷,朝廷在军费上的投入太多了,若是江南所养的兵马也向朝廷身手要军饷,那就不妙了......”

崇祯怒喝道:“去岁不是已经给河南拨了五百万两银子吗,怎么今年又拨出五百万两?”

李待问被吓得一哆嗦,连忙道:“河南灾情日益严重,家家断炊,饿殍千里,还有一些流寇趁机兴起作乱,地方官员催银子救急三日一小催,五日一大催,陛下您不胜其烦,答应拨款赈灾的......”

崇祯瞪了他一眼,道:“区区十几万人马都养不起了?那太子是如何在江南养兵三十万的?”

他这一问,让在场之人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太子到底抄了多少银子?”

在座的都是人精,都很清楚,按照太子的性子,绝不会把抄来所得的所有银钱全部上交的,只是他到底抄了八大晋商多少银钱呢?又抄了江南士绅和商人们多少银钱呢?还有杀的那些文武官员抄家所得的。

都知道太子是用抄家所得的银钱养兵的,但李待问不敢回答,他跪伏在地,低头道:“臣不知......”

崇祯心中很不痛快,他又冷笑道:“那太子是如何练兵的?天武军的火器是如何装备出来的?”

这个问题李待问回答不上来,杨嗣昌却知道,他回道:“回陛下的话,太子殿下在南直隶建立了十几个大型军工厂,又整改了其他各省的卫所军器局,臣从他们所用的铁料估计,江南每年至少产出红夷大炮二百门,火铳五万支,其他火器无法估算。”

杨嗣昌又道:“太子殿下练兵所用的秘诀是招收良家子弟,分田操练,让新军边屯田边操练,有源源不断的屯田兵作为预备役军人。”

道理大家都懂,但要去依葫芦画瓢搬运,那难度可就大了。

首先分田,田地从何而来?按照大明卫所制的标准来说,一个军户分五十亩地,十万大军就要五百万亩地。

卫所制烂成什么样了,哪里还有田地拿出来分?其中的道道,干过宣大总督的杨嗣昌比谁都门清。

再有便是军队操练,皇帝从京营中所选的几个将领,要是有那本事,京营能烂成这副模样?

京营的兵都练不好,更何况再练地方?指不定朝廷练兵花的那些钱,有一半以上会进了将官们的腰包。

杨嗣昌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不好说穿,大明在京的官员一向负责提意见,至于如何执行,那是下面的事情,他提议操练精兵,也是为了迎合这位年轻皇帝的意志。

崇祯毕竟不是蠢货,也能听出一些其中的道道,他的脸色变得越发难看,有些颓废道:“此事再议吧。”

沉默了片刻后,他想起了朱慈烺的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父皇得空可以出去看看,看看这大明的江山社稷究竟是何样子......”

想到这里,崇祯忽然说道:“三日后,朕要御驾巡视河南!”

说完,他不顾杨嗣昌等人的劝阻,离开了乾清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