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耽美同人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530章 薅羊毛与盐税改革

扬州城,明商银行扬州分号。

程之英一时都没耽搁,匆匆赶来会见传说中的明商银行东家吴掌柜的。

借高利贷这种勾当,自古便有,明朝时的民间借贷更为活跃,万历时期的《通州志》中说:“方其谷秀于田,则有催租之胥,放债之客,盼盼然履亩而待之;比其登场,揭囊负担者喧嚣满室矣……”

农民丰收在望的时候,官府里的“催租之胥”和放高利贷的“放债之客”就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到收割完毕,这些人则“喧嚣满室”,农民一边给官府交税,一边给放债者付息,最后实际收入能有几何

除了农民借贷,官员借贷也是常有之事,一些候选官和新选官,打通关节花费巨大,往往要向人借贷,等到官员正式上任,放债者如影随形,宛若仆人。

程之英看到吴掌柜的第一眼,便觉得此人年轻!

虽然吴掌柜故意留着胡须,穿着也很讲究,但程老爷见人无数,眼光何其毒辣,一眼便看出眼前之人的年龄不过三十。

在惊讶的同时,程之英暗暗放心,年轻人嘛,比那些老油条好对付多了,想来几番过招客套后,对付给的利息应该不会太黑。

吴掌柜便是吴忠的弟弟吴诚,而明商银行则是吴诚按照朱慈烺的要求建立的票号,以皇家集团的财力支持运行,短短数年便颇有名声。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在扬州城的徽商,家财上百万的是巨富,二三十万的都算是中小商人,作为盐商巨富,程之英的姿态摆的很高,与吴诚打了招呼后便大大咧咧的坐在太师椅上,很有范儿。

他并不觉得自己是来借钱的,相反是位大顾客,这个明商银行应该有求于他。

面对眼前这位逼气十足的程巨富,吴诚摸了摸八字须,笑呵呵道:“程掌管的,不知您要用多少银子?”

程之英道:“十万两白银,取利多少?”

吴诚满脸堆笑,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然而他说出的利息,却像刀子一般桶着对方:“每月取利三分。”

“这么多?”程之英面皮一抖,有些意外。

取利三分,十万两银子便是月息三千两,一年三万六千两,三年的话就要赶上本金了。

程家一向放贷给别人,取利因人而异,有时甚至提到了四分,然而这是他第一次借贷,这番滋味有口难言。

他说道:“某打算拿一百万两银子,取利能否少些?”

吴诚笑呵呵道:“程掌柜见谅,这个没法少。”

程之英微怒道:“你们这所谓的银行,做生意怎么能这般黑呢?”

吴诚笑而不语,这奸商平日放贷给别人高至四五分,却说三分的黑,真是无耻。

吴诚忽然一本正经道:“《大明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以余利计赃,重者坐赃论罪,杖一百,我明商银行依《大明律》规矩,以三分为线,合法经营,如何黑了?”

眼看时间一点点的过去,程之英不想与之扯皮浪费时间,只得道:“若是吴掌柜能少一些,程某还有朋友可以介绍过来......”

吴诚淡淡道:“无法再少了,程掌柜若是不想借,那就请回吧,吴某还有几位盐商顾客要接待。”

他心中冷笑,错过了我这家店,等日头落了,你全家都要被抄,还跟我这讨价还价呢!

程之英心中气急,又不敢表现出来,只得忍气吞声道:“好,就三分利,拿一百万两银子来!”

吴诚一招手,立时有两个小厮端着厚厚一沓的银票而来,另一名小厮则端着笔墨纸砚,开始立文书。

“三年为限?”程之英指着文书上的协议,瞪着眼睛惊呼。

吴诚肯定的点点头,道:“《大明律》规定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按照我们银行的取利,三年利便达到了本金数目,要是超过三年,余利就要计赃,就要坐赃论罪,我是大明合法商人,坚决不作奸犯科。”

吴诚的态度很强硬:“就以三年为限,程掌柜要是觉得不能接受,不借便可。”

程之英恨恨的签字画押,拿着银票就走,临走时还不忘将明商银行赠送的一袋铁观音茶叶拿走。

待程之英揣着银票走后,吴诚对着外面喊道:“有请下一位盐商.....”

按照明商银行幕后大老板朱慈烺的意思来说,这些奸商压榨百姓已久,不知昧着良心赚了多少黑心钱,即便是抄了他们的家都难解心头之恨,必须把他们榨干,把他们当钱罐子,连本带利让他们吐出来!

比如这程家,三年就要还一百万两银子,加上其他盐商借贷,相当于每年白送成百上千万两银子,可以说是长期敲竹杠。

历朝历代,官家从不惧高利贷纠纷,比如《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放高利贷就是他的生财术之一,西门大官人身在官场,是五品秩的武官,虽没有直接官商运作,但暗中却又李智、黄四二人从中搭桥。

《金瓶梅》作者是明朝人,写的很多情节反映的都是明朝的事,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若不是《金瓶梅》内容有些低俗,也不会让位给《红楼梦》了......

当天下午,各大盐商再次齐聚扬州知府衙门,一个个尽然有序的补缴盐税,有的使用银票,有的则让家丁抬出金银。

整个知府衙门大院变成了一座金山银山,煞是震撼。

还有一些实在凑不足税款的,又不愿变卖家产,更不愿借贷的,抱有一丝侥幸前来观望。

对于这些人,朱慈烺毫不留情的下令抄家,将拖欠税款的盐商一家老小全部发配到东番,为开发宝岛出一把子力。

至于他们的家产,自然充公了,他们舍不得变卖,太子舍得!

那些找明商银行借贷的盐商们也好不到哪去,本想着靠盐业东山再起,三年后还款,然而朱慈烺接下来的动作,让他们如坠冰窖,顿时傻了眼。

朱慈烺以纲盐法日益败坏、浮费日增、官盐滞销、私贩猖獗为理由,正式下令废除刚盐法,取消盐引制度!

此后盐业由朝廷专门生产,批发低价售卖给商人,再由商人零售给天下百姓。

也就是说,朝廷控制定价权和生产权,降低盐等生活必需品的可牟利价值,不过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朝廷通过控制盐业获得的利润随之减少。

纲盐法的废除,打破了盐商的世袭垄断权,对徽商的冲击不可谓不小,连张大彪都愣住了。

朱慈烺此举一是为国为民,二是为了敲打日益做大的徽商,别以为势力大了,翅膀硬了就可以乱扑腾。

在本宫眼里,尔等不过是牛羊,本宫给你们一把草吃,你们才有的吃,想变成以往的资本家、大财团,控制朝廷经济命脉?洗洗睡吧,梦里可以实现。

不过对于补缴盐税的盐商们,朱慈烺并没有赶尽杀绝,如果让他们没了经济来源,那明商银行的贷款怎么办?岂不是没有羊毛可薅了?

朱慈烺专门成立了盐政司,负责生产食盐,同时负责招标代理商人销售,那些盐商便是现成的代理商,不仅有有销售渠道,还有现场的铺子。

以往的纲盐法是大盐商负责一条龙买卖,包括定价什么的,现在他们只负责销售,定价是盐政司的事。

凡是持有盐政司的批文,皆可领票行盐,盐商们再也无法形成垄断。

为了防止哄抬盐价,朱慈烺特地下旨规定:大明上下一体定价,盐价十文钱到五十文钱之间。

靠近盐场的地方一律十文钱一斤,远离盐场的地方,比如四川等地,售价五十文钱,各省不同,硬核规定。

制盐的成本大概是两三文钱一斤,加上给灶户的补贴,一斤卖十文钱也能赚一半。

因为距离远的地方需要大量的车船运费,成本随之提高,四川等地卖五十文钱也能接受,毕竟之前的盐价都是三百文一斤的。

一旦官盐价格极低,走私盐也就没有了生存余地,变相的从根本上打击了走私盐集团。

随行的李岩想了想,躬身道:“殿下,臣有一言,若是当地官府暗中加价......”

朱慈烺呵呵一笑,开口道:“暗中加价?好事啊,谁要敢加价,本宫就抄了谁的家!让他们尽管加!”

李岩暗暗点头,这倒是个发财的路子,只要中央监管力度强大,地方那些官员掀不起什么大浪。

朱慈烺又道:“在盐政司再设一监察处,类似巡盐御史,只要发现一处地方加价的,官升一级,赏银千两!”

他相信,盐政司监察处的官员为了自己的官路和收益,绝对会变得非常积极,无时无刻的擦亮眼睛,把地方官府盯得死死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