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耽美同人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778章 龙元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778章 龙元

作者:大明第一帅 分类:耽美同人 更新时间:2021-11-05 15:52:17

接着,在朱慈烺的示意下,财政部的几个官员就新的天武通宝(铜钱)所用材料分量进行了讨论。

历朝历代都有数据参考,又有市场上流通的私钱质量和成本对比,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紧接着,会议的议题转向了白银。

朱慈烺看着颤颤巍巍起身的程国祥,道:“程老,你就坐下说话,不用起身。”

“臣谢过陛下恩典!”

程国祥也不客气,喘了几口气坐了下来,脸上的褶皱渐渐舒展。

他快不行了,这次的新币革新,他已经准备多年了,希望能在临走之前亲眼看着朝廷推行新币,革新市场。

也不枉自己管了大明十几年的钱粮,为大明贡献最后一丝力量。

程国祥建议道:“臣建议发行银币,统一银钱重量!”

在座的诸位,不是财政部的官员就是常年混迹在商界的大商人,对银币的概念还是熟知的。

银币最早是西洋人搞的,是银本位制国家的流通货币。

流通在大明沿海地区的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又称柱洋、本洋、佛头,是西班牙人百年前在拉丁美洲铸造的银币。

万历年间,银元流入大明市场,但一直没有成为流通货币,仅仅是作为士大夫阶层的玩物或收藏品。

中国直到清朝时期,才首次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道光年间在台湾福建等地仿制银圆,光绪年间清廷才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

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才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货币。

此时的大明,主要是以铜钱为支付单位,不过因为铜钱私铸导致市场混乱,百姓们在物资交易中慢慢抛弃了铜钱而改成使用白银,加速了货币白银的大批量使用。

大明并没有古代数值的银两,只有官银折色银,为了方便统计铸成了元宝的银锭模样。

那些市场流通的碎银子,则是用银剪从一锭银子中剪下来的,再用银秤称重计算,还得看银子成色,非常的麻烦,常常被剪的稀碎,还有磨损等消耗。

如果制成一枚枚的银圆,就显得非常方便,不必再称重量,看成色,与民便利。

听着程国祥的细细介绍,在场诸人无不敬佩,程老不愧是管了一辈子的银钱,这项政策可谓是利国利民啊!

接着,程国祥将自己设置的银元面值做了详细介绍。

按照成色划分,还有含银量不同,银元的面值分为一圆、五角、一角,一圆等于一两银子,以此类推。

银圆的面值毕竟不小,程国祥还设置了铜圆,面额一分,相当于是十文制钱。

一文制钱,也就是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叫天武通宝。

相当于一枚天武通宝是一块钱,一枚铜圆是十块钱,一角银圆是一百块钱,五角银圆是五百块钱,一圆银圆是一千块钱。

按照物价计算,明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后世的六七百块钱,天武朝的银圆,如果成色好,价值方面完全可以当后世的一千块钱。

确定完银圆,针对海贸等大宗商品交易,程国祥再度建议,推出纸币。

一场大宗商品交易,动辄需要几千上万两银子,就算是新出的银圆,面额最高的一圆,也得要上千斤,怎么拿?

以往大明国内的大宗商品交易,大多是用明商银行的银票,但明商银行毕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很多地方的商人依旧不方便,来自欧洲各国的商人们更觉得不方便。

欧州商人习惯使用有俱体数额价值的货币,对于大明这种以白银自重为货币价值的货币体系,用起来十分别扭,体验极差。

他们每次来大明经商,倒卖丝绸、瓷器等货物,只能把自己手中的银元按照重量换成购买力。

有的洋商干脆直接先买足银块,再来大明经商,使用之时,又涉及到白银的成色、纯度和品质等问题,非常麻烦。

再麻烦也得赚钱啊,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后,当洋商们满载货物准备大明沿海时,还得想办法将自己手里剩下的银块,再换回欧洲通行的银币。

如果直接把银块带回欧洲,或者带回印度,根本就不能使用,真就变成废矿了,这就亏本了。

饶是这么麻烦,大多是欧洲商人只能忍受这种不变,继续来大明经商,谁让大明的商品占有绝对的优势,利润那么高。

大明农村有句俗语,叫“钱难赚,屎难吃!”

可是不吃怎么行呢?而且大明的屎是真的很香啊!

现在大明实行新的货币制度,有大面额的纸币,可以免去更换货币的麻烦,自然更符合欧洲商人的使用习惯,将来会吃的更香!

乾清宫的御前会议足足召开了一天,直到天色发暗,新的货币制度还没确立,第二天继续开会讨论。

银圆和天武通宝这些货币流通的难度不大,它们本身就具有价值。

御前会议着重的探讨纸币的发行和流通,以及如何避免重蹈大明宝钞的老路。

大明宝钞是大明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后因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正德年间废止。

大明宝钞的失败,主要是没有近现代的准备金意识,宝钞发行泛滥,且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

结果造成了市场上流通的大明宝钞越来越多,泛滥成灾,贬值也越来越厉害。

朝廷的税收,只收少量宝钞,或干脆就不收宝钞,只收金银铜钱,这样一来宝钞的信用度自然也是每况愈下了。

朱慈烺充分吸收了历代发行新货币的失误的教训,做足了准备。

加上十年前在凤阳府发行的粮票,一直可以足额兑换粮食,信誉度依旧良好,使得现在的天武朝在民间有很高的信用度,基本可以保障纸币的发行顺利。

对于纸币的命名,有人提出叫明元,这样让人很容易知道这是大明发行的纸币,也让世界更加认识大明。

朱慈烺不愿意用明元这个名字,认为不吉利,明元、明币、冥币......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朕觉得还是用‘龙元’这个名字比较妥贴一些,即能在万民之中体现出神圣来,也能表明这是我大明的钱。”

最终,朱慈烺圣心独裁,确定了名字。

最后讨论的问题是龙元的图案,这个话题就热闹了,有人提议印一条龙,有人建议印承天门,还有建议印五岳的、印黄河的。

在热闹的氛围中,各人说法不一,争吵僵持不下。

只听财政部右侍郎黄宗羲,忽然道:“依臣看,这龙元的正面就印陛下的头像,根据不同面值,反面印上大家提议的图案......”

在场诸位一听黄宗羲竟将陛下的头像都搬了上来,立时停止了议论,不再争吵。

这还讨论什么的!谁反对?谁赞成?

朱慈烺自然不会反对,长得帅还怕让人看?必须印朕的头像!

一连讨论了七天,各项细节都作出了详细的考虑,币制改革之事,终于定了下来。

为了促进金融发展,朱慈烺又下旨建了几个类型的银行,如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每个类型的银行下面都有一两家银行。

朱慈烺为了支持这些银行,将大明各地的赋税和所有官员的禄米,都由这些银行代为流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