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耽美同人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968章 武皇炮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968章 武皇炮

作者:大明第一帅 分类:耽美同人 更新时间:2021-11-05 15:52:17

整个东亚都在关注日本局势,朱慈烺却已身在太平府江南军器总局。

前不久,军工研究院又研发出了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装备,后膛枪和野战炮。

文武分治后,军机下单独设有军器部,由神机侯赵景麟任尚书,表示朝廷格外重视之意。

江南军器总局,作为大明乃至世界第一座综合性的军工厂,从大明地方各军器局精挑细选了近千名工匠进入局内任事。

朱慈烺在赵景麟的陪同下进入军器总局火炮厂时,只见炮厂上到处都贴着鼓励的标语,内中热气逼人,铁浆飞涨,所有的工匠都在忙忙碌碌着,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座炮厂的主事是伯爵李东风,他在火箭和火炮上的造诣极深,当朱慈烺看到他时,五十七岁的李伯爵正戴着老花镜,聚精神会地审查刚完工的一批火炮。

老一辈科研的工作者很认真,为建设国家一丝不苟,为强国之梦奉献青春。

即便李东风封爵了,年近花甲,这么多年来也一直不忘初心,始终工作在炮厂的一线岗位。

李东风聚精会神,朱慈烺等人进来都没有发现,在赵景麟提醒他后,他才忙急步过来迎接。

看他恭敬地行礼,朱慈烺将他扶起,和声道:“神威伯,都是勋贵了,怎么还在炮厂盯着审验工序?”

李东风扶了扶眼镜,回道:“多谢陛下关心,臣是在这厂子受到陛下隆恩的,臣不敢忘记初心和使命。”

朱慈烺拉着他的手,轻轻拍着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神威伯是我大明的楷模啊!”

他转身对身后伴驾而来的翰林院大学士杨士聪道:“杨卿,你去写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向李东风伯爵学习》!”

一直想出风头的杨士聪欣然应下,就差拍着胸脯保证,这篇文章一定会让朱皇帝满意,达到宣传目的。

接下来,李东风带着朱慈烺等人一边在炮厂来回巡视,一边向朱慈烺介绍炮厂的新产品——武皇炮!

检验新产品的唯一标准就是试炮!

众人来到火炮厂后宽阔的场地,这里是专门用来测试军工产品的,当朱慈烺到这时,十门新铸的“武皇炮”已经拉来就位了。

“火炮准备!”

皇帝亲临视察,李东风精神抖擞,他威风凛凛传下一系列口令,让炮兵们瞄准远处的一系列标靶。

朱慈烺仔细看了下,惊讶的发现,李东风所谓的新炮,比红夷大炮小巧太多了,整个炮身长度只有一米六七左右,口径也不大。

根据李东风的介绍,这些新式火炮炮身重量只有一千斤,炮身、炮架加上车轮,全重两千二百斤,全炮加上前拖车上和附带弹药箱,重三千五百斤。

相比大明以往用的重达七八千斤的红夷重炮,机动性很强,重要的是,新炮的射程丝毫不比红夷重炮差,而且射击精度比红夷大炮远远高出几个档次。

让朱慈烺郁闷的是,他看着这些炮十分的眼熟,脑中浮现后世无数的影视和图片。

仔细想了半天,他忽然灵光一动:这他妈不就是拿破仑炮吗?

在李东风的喝令声中,这些火炮一字排开,黑洞洞的炮口不断调整,每门炮上还架着一副亮晶晶的炮镜。

这些炮镜使用的是玻璃,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十二世纪时出现了商品玻璃,在大明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京师有专门制造玻璃的玻璃厂,属于二十四监的厂业之一。

在此之前,因工艺水平有限,无色玻璃中避免不了气泡,明军的望远镜和炮镜大多使用水晶制造。

直隶东海(苏北)生产的无色水晶很多,农民在地里都可以随便捡到,在江南的士林阶层更是普遍的玩物。

生产炮镜的原料不是问题,主要在于镜片的设计与磨制,对工艺与光学知识的要求很高。

然大明人才济济,坤兴公主的驸马孙云球就是大明最牛逼的光学专家,公主府还开了连锁眼镜店,遍及大明各地。

在孙云球的研究下,无色玻璃的技术不仅得到了攻克,还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此后玻璃成了大明社会上普通的物品。

在军工上,孙驸马为了适应制军用望远镜的需要,甚至还制出光学玻璃。

此时朱慈烺的手中,就是拿着一个孙云球制造的御用望远镜观看新炮射靶。

这根御用望远镜全身是黄澄澄的金属表面,制造精致,可以拉长拉短调整观察距离。

周围随驾的文武大臣们同样拿着望远镜观看,等待着试炮数据。

试炮的炮兵们训练有素,观测官们不断报出数据,各炮手瞄准时调整炮口。

现在明军中的炮兵,可不是入伍后拿着大炮练习几次发射就能成为炮兵的,每个炮兵需要掌握大量的数学知识,比如几何基础、平面三角、球面三角。

除了几何,还要会解一次方程、多元方程组、二次方程以及在几何(尤其是三角)中的初步应用。

现在大明的各所国有军校中,都有炮兵的专业,数学是基础,还有物理中的力学,海军的炮兵还要学导航、定位等航海知识。

因为这年头打炮,有个要命的问题:看不见弹着点。

所以炮兵要学会计算,射击的角度和方位,要会测距,会算弹道等等。

炮兵只有算得准,才能打得快,只有算得快,才能打得快,在战场上指哪到哪,所向无敌!

至于学的这些,大明已经开始普及西方数学和阿拉伯数字了,炮兵更是最先受教的一类人。

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西方的数学要稍微领先大明,特别在符号和阿拉伯数字的运用上,比大明数学中用汉字数字来的简洁方便。

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才叫阿拉伯数字。

早在八世纪的时,阿拉伯数字就随着佛学东渐曾传入过中国,但并未被当时的中文书写系统所接纳。

十三世纪时,又由***教带入中国,亦未成功,到了十六世纪的明朝,东西方文化交流,大明的徐光启等学者开始大量翻译西方数学著作,他们亦是将书中的阿拉伯数字翻译成汉字数字,让中国的数学学着费劲。

直到朱慈烺当皇帝后,才正式在教育上设立数学,让学生们正式学习阿拉伯数字,以及西方的数学公式。

去年路易十四写信给朱慈烺,信中也提到要派法兰西的数学家来大明交流,事后朱慈烺应允了,并回信给路易十四,点名要了几个人。

如法兰西数学家德扎格,射影几何学创建者之一,曾任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与数学家梅森、笛卡儿等有交往。(笛卡尔死了好几年)

还有对微积分有贡献的法兰西数学家费马,以及曾被誉为“阿基米德与牛顿两者间的中间环节“的数学家兼物理学家的帕斯卡。(压强单位的命名者)

这三位都是17世纪大名鼎鼎的数学家,且都在法兰西,有点成就还没死的那种,来了就能用到。

不像牛顿,现在刚十一二岁,在学校属于成绩狗屎的那种,来大明也没用,顶多给皇太子朱和陛做些小工具。

大明想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学体系,超越西方,不是引入几个阿拉伯数字就能代替的,需要做很多的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