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大秦五百年 > 第114章 详细考察

大秦五百年 第114章 详细考察

作者:轻风千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11-01 08:11:04

该如何防备呢?众将好奇地看着韩信,想知道这个能大谈用兵之道的人会如何做。

子婴同样被激起好奇心,对韩信道:“韩将军不妨说来给大家听听。”

韩信指着萧关方向,开口道:“攻击萧关、堵住萧关,让秦军出不得萧关。在萧关前修筑营垒,遍布铁蒺藜、陷马坑,让秦军前进不得。”

毒辣!这个办法的确够毒辣!韩信的主意好。

谢楷问道:“韩将军,若李左车如此做,该如何破解?”

韩信答道:“主动出击,让敌军无法从容布置。”

王元补充道:“可在萧关前方数里险要处建造营垒,与萧关互为犄角,如若敌军攻营垒,萧关出兵相救;若敌军攻萧关,不仅攻不下来,营垒中我军出兵可切断其去路,再前后夹击灭之。”

韩信再接口道:“如此一来,可确保我军从萧关出兵畅通无阻。”

赵佗夸赞道:“高明,韩将军与王将军用兵,赵佗佩服。”

程开道:“那日,韩将军在朝堂上,跟大臣们大谈用兵之道,后来军中有许多人认为,只不过是会纸上谈兵之赵括,以前我也如此认为。韩将军先南征立功,今又出此策,证明并非只懂纸上谈兵。”

哈哈!韩信贼开心。

其他众将,对两人也起了佩服之心。

子婴道:“两位将军言之有理,就如此办。”

他随即想,该派谁去萧关外设营寨、建造壁垒呢?该派多少士兵呢?

派一万兵力比较合适,领军者军职不宜太高,也不能太低,校尉最为合适。

最后,子婴目光投向谢楷。

谢楷原本跟随校尉李兆镇守河套,收缩防线后,河套军撤退到长城沿线。

前不久,李兆被晋升为平寇将军。原九原郡郡尉朱聪由都尉升为校尉,谢楷同样升为校尉。

李兆被任命为长城防线的主将,朱聪为副将,谢楷被调派来陇西。

“谢楷,朕给你一万精兵,在萧关外建造营垒驻扎。”

谢楷抱拳道:“诺!”

随后,韩信道:“陛下,末将想先到陇西南边走动,详细了解地形,先熟悉地形才好布置。”

子婴点头应允。

军事会议开得差不多时,陈平道:“大战即将来临,数十万大军需要有人统率,全盘指挥。要么陛下委任一人为主将,统领陇西周边二三十万大军;要么陛下亲自坐镇指挥。”

任命三军统帅,需考虑到军职、能力、资历,子婴首先看向赵佗。

目前秦军军职最高的是赵佗,资历也有了,至于能力,子婴觉得应当不会差。

见皇帝看向自己,赵佗道:“陛下,末将毛遂自荐。若陛下委以重任,让末将统率三军,末将必会战胜敌军,保我大秦。”

赵佗眼神中充满了期待,邹离曾跟他说过,陛下要对重用他,如今机会来了,希望能争取到统率之职。

程开也希望做统率,但自问能力恐怕无法胜任。原本他只是北宫卫士令,能够升为中坚将军,秩俸中二千石,已是承蒙陛下赏识了,他有自知之明,不好意思开口毛遂自荐。

王元心中平静,没有打算争取,只要以后立功多,再有陛下赏识,一切水到渠成。

韩信看了看在场武将,看看谁最有可能做统帅。他倒很希望成为统帅,只是军职不够高、资历不足,不宜毛遂自荐。

子婴先看了看王元、韩信,又再看了下赵佗,觉得应当是王元、韩信能力最强,但两人军职、资历都还不足。

“暂不设三军统帅,由朕坐镇陇山,居中调度。”

如果是军队出征对外征战,君主不能随便御驾亲征离开国土,现在是在本土,家门口作战,不存在这个问题。

听到如此,赵佗略显失望。

随后,子婴再发出一连串的命令,让西边长城守军多派斥候,密切留意随时有可能出现的敌军。

第二天,韩信带着小队人马出发了,到陇西南边视察地形。

子婴专门派出善于绘画的人跟随韩信,绘制地形图。

秦国几乎每个老百姓都知道,三国勾结匈奴大举攻秦,全民皆兵,保卫大秦,秦军厉兵秣马,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

黄河以北,西套平原,在现代时,这里又被称为宁夏平原,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这里水草丰茂,土地肥沃,现在到了夏季,正是草长得最茂盛的时候,到处绿油油一片,许多地方有成群结队的马牛羊,匈奴人快乐地放牧。

两天前,这里来了很多很多人。

由李左车率领的三十万大军,跟北路军分开后继续向西,穿过后套平原后折向南,沿着黄河北岸行军。

这一路上,大多以平原草地为主,利于马车行走,虽然路途遥远,粮草运输线长,但运输起来并不算困难。

现在是夏季,河套地区不热,也不太冷,气候适宜,天黑时联军停止行军,多数士兵就地躺在草地上睡觉,节省时间不搭帐篷。

只有少数军官,才会在帐篷内歇息。

两天前,大军进入了西套平原。

河套平原再往南一段路程,是秦国西北处的萧关。

这天,李左车召集众将开会。

大帐内,集合在一起的武将有数十名。

赵军有戚宗、孟舒、田叔等人;

齐军有灌婴、夏侯婴、柴武、丁复、王吸等人。

韩军有田集、冯栏、舒印等人。

李左车道:“匈奴跟我们合作,我们在匈奴地盘上运输粮草,安全自然不会有问题。离开草原再往南,是秦国西边,我们还要在绕到陇西郡南边,需防备秦军袭扰粮道。”

灌婴道:“李将军,匈奴人善骑射,出兵十万跟我们一起,如若由匈奴人保护粮道,何惧秦军偷袭。”

孟舒道:“可匈奴人不归李将军管,他们喜欢劫掠,恐不愿意做这等无获利之事。”

王吸道:“那该如何是好?”

夏侯婴道:“广武君颇有李牧将军之分,或许已有对策。”

李左车指着地图上的萧关,说道:“若秦军袭我粮道,需从萧关出兵,我们先派兵攻打萧关一两日,让秦军全力防守,然后在萧关外驻扎,建造营垒,在营垒前遍布铁蒺藜、陷马坑,使得秦军无法出来,可保粮道无忧。”

田叔道:“广武君妙计,有广武君领兵,这次定能灭秦。”

田集道:“广武君指挥调度,张丞相很放心,韩军会服从军令。”

韩国有军功爵激励官兵,他率军出征,听命于李左车,觉得失败概率很低,这就是来捞军功的。

他是张良提拔起来,是张良绝对心腹,皇帝密诏让他得胜返回后,把兵符给皇帝。

田集毫不犹豫,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良。

戚宗道:“广武君乃大赵栋梁,由广武君领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柴武想到了一个问题,说道:“可我们不熟悉地形,秦军熟悉地形,这点对我军不利。”

李左车道:“我和张丞相,很早就考虑到这点,在赵国和韩国内部,专门寻找出原本在陇西、汉中西部之人跟随大军,到时候让他们带路。”

秦国一统天下后,向关东派驻了许多秦地官吏,不少秦地士兵也驻扎在关东各地。在六国复国起兵后,有家在陇西一带的官员或士兵被赵军、韩军俘虏,这些人无法再回到家乡,只得在赵、韩等地重新娶妻,落地生根,为所在国家效命。

在数个月前,有几十个这样的人陆续被找出来。

丁复道:“如此一来,我们的胜算更大了。”

两天后,冒顿调派的十万匈奴兵前来跟联军汇合。

这十万匈奴兵,由右贤王拔托耶率领。

四十万军队浩浩荡荡南下,再加上粮草运输队,无边无际。

根据冒顿的要求,匈奴兵每天的口粮需由联军负责。

多了十万人,联军粮食消耗又增加了不少。

韩、赵、齐三国,都对巨大的粮食消耗有准备。

后套地区前所未有热闹,时常有运粮队从这里通过。

齐、赵两国边境也算所未有热闹,齐国的运粮队源源不断,进入赵国境内向北而去。

为了满足粮草所需,萧何已提前做好了准备。

运往有齐国的粮食后盾,三国才敢于这样大迂回作战。

——————————

韩国,新郑城郊某地。

这里是新建造好的作坊,有士兵严密把守,外面的人难以进来,里面的人也无法随便出去。

这天,张良来到了这里。

“请丞相放心,火药、震天雷定能制作出来。”

工师向张良保证。

张良道:“韩**功爵,从军杀敌可封爵。大战在即,若能你在大战前造出震天雷,那便是大功一件,爵位连升三级。”

工师再三保证,有了丞相提供的火药“制作之法”,一定能尽快制作出来。

丞相有名,他必须遵命行事,看在爵位的份上,他更要全力以赴。

随即,张良话锋一转,说道:“若秘密泄露出去,全家连坐。”

工师誓言旦旦表示,会绝对保密。

对于获取火药、震天雷秘密,从秦地返回的手下有详细汇报。

要不是部下汇报,张良和工师根本无法想象,世间竟有火药、震天雷这种神奇之物。

如此神奇之物,张良实在不知,在秦国到底是由何人最先发明出来。

对于这种技术,张良要绝对保密,手下在秦国获得机密的方法,张良要绝对杜绝。

如果赵国、齐国提出需要震天雷,张良可以卖给他们,但绝对不会把制作方法告之。

他不知道的是,这只能是幻想,按照那个方法,根本制作不出火药。

秦国有三个秘密作坊,这个作坊是火药和震天雷。

张良觉得,弓弩作坊和铸铁作坊,或许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兵器。

可惜的是,手下已是绞尽脑汁,仍然无法打探到这两个作坊的秘密。

从手下的报告中得知,秦国对技术严格保密,手下能查出火药秘密,已经算做得非常好了。

张良只能吩咐手下,尽最大可能想办法。

张良刚回到丞相府,就收到田集派人送来的一个封缄竹筒,竹筒里面是两张布帛。

张良一看,一张是皇帝写给田集的密诏,另外一张是田集写给他的信,田集在信中表示,唯丞相马首是瞻。

皇帝要如此,张良很是无奈,他也没有埋怨皇帝。

在韩国有些人心目中,张良成为了目无君主的权臣。

张良想象得到,韩王信或许也接到了这种密诏,却没有向他高密。

————————

楚国,兵力正在逐渐集结,集结速度并不快,屈、景、昭三家的人,不得不服从项羽命令,出兵出粮,慢吞吞的。

项羽并不急于进攻,时机未到。

章邯了解到项羽作战意图后,来到某个客栈,在某个客房低声跟掌柜交谈。

章邯取出布帛交给掌柜,说道:“这是最新情报。”

掌柜也取出一张布帛,说道:“这是皇帝陛下所写,陈大人让我转交给你。”

章邯打开布帛,嬴子婴在里面写着,章邯在楚国所做的事,已经算是立下大功,朕很是欣慰。日后灭楚回到咸阳后,朕会当面论功行赏,望章卿家再接再厉。范增这个人威胁太大,让章邯想办法除之。

看着皇帝写来的信,章邯兴奋激动,当场提笔在布帛上写好回信,让掌柜转交给皇帝。

————————

陇西郡,临洮县,韩信来到了长城最南端,这里是长城的起始点。

这里有一条河,名叫漒水(现代称洮河)。

漒水发源于西边羌人地域,从西向东流入陇西郡,到了这边后拐弯先北流。

长城的起始点,就在漒水拐弯处,沿着洮河东侧而建,西侧的敌人要先攻击长城,就必须先渡河,漒水成为第一道屏障。

驻守在长城的秦军,殷切接到韩信。

韩信在这里度过一天后,在当地人带路下,带着小队人马向南边行动,观察地形。

这里很少草地,大部分是山岭,人烟稀少。

韩信每天都翻山越岭,对于到过的地方地形,都有本子详细记录。

随行人员中,有两人善于绘画,绘制着地形图。

韩信有着强烈的功业心,希望建功立业,为了尽可能增加胜算,尽可能立功,韩信不辞辛劳,每天行走于山岭间,晚上就找地方席地而睡。

至于食物,由随行人员携带,以干粮为主,只要能够充饥即可。

韩信记录得很详细,对于每个地方,山的高度、陡峭度、林木密集度、山谷大小和长度、河流等等之类,凡是对作战有可能产生影响的方面,都会记录在本子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