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大秦五百年 > 第67章 想象力

大秦五百年 第67章 想象力

作者:轻风千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11-01 08:11:04

在汉武帝时期,汉军要深入北方草原打击匈奴,最大问题是容易迷路,一旦有了指南针,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造纸术、印刷术,是可以近期发明出来的。

不仅仅是节省制造成本,更是节省存放空间。

在咸阳王宫、各级官署衙门,需要大量的空间存放相关档案资料。

子婴又再沉思起来,思忖着还可发明什么物品,或改善什么技术。

越来越多的物品和技术,在子婴脑海中浮现。

脚踏三锭纺车、诸葛连弩、三弓床弩、寒鸦箭、炼钢术等等,还有更多更多,可以在这时期发明出来。

子婴作为一国之君,要进行各种发明创造,总不可能赤膊上阵,天天指挥、监督工匠,最好有信得过的臣子协助管理,再挑选出合适的工匠、合适地点进行研究实验。

这方面,最好还是跟尉缭商议。

接下来,子婴在布帛上画着图案。

第二天,子婴召尉缭前来。

尉缭首先汇报了秋收情况。

今年秋收顺利,没有发生耽误庄稼收割的现象,预计收成不低于去年同期。

“丞相请看!”

案桌上放着三块布帛,每块都有一个图案。

第一块布帛上画着的是曲辕犁。

当尉缭看到第一块布帛时,立即被吸引住了,拿起布帛仔细看了又看,神情中流露出惊讶、欢喜之色。

“妙啊!妙啊!”尉缭赞不绝口。

现在的耕犁,犁辕是直的。

而图画出来的耕梨,犁辕是弯曲的,辕头大不相同。

“此耕梨,为名‘曲辕犁’。犁辕改为弯曲,长度缩短,辕头这里安装的是可自由转动犁盘,这样不仅让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便于调节翻耕深浅,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子婴在详细解说着。

此时的尉缭,激动万分,说道:“真是妙!此‘曲辕犁’,是大王所想出来的?”

原本的耕梨,犁辕是直的,耕作不仅更费力,又难以调节要翻土的深浅,转弯不方便,操作不灵活。

有了这种大王所说的“曲辕犁”,明显节省了人力和畜力,让农户们更快做完原本事情,腾出时间干其它事。

原本的直辕犁,一直伴随着古代农耕民族,直到唐代才改进成曲辕犁。

“正是我想出来,现在的耕梨犁辕是直的,称作‘直辕犁’。”

曲辕犁、直辕犁,很好,名如其实。

“天才!大王真乃天才也!”

尉缭开怀一笑,竖起大拇指夸赞着,很少有这么兴奋过。

大王居然有如此想象力,接连发明椅子、象棋、饺子、曲辕犁,还发明了许多新词语,是古往今来难得的天才。

“丞相再看看这两种!”

第二块和第三块布帛上,画着的是龙骨水车、水转筒车。

尉缭一看图画,就能大体上知晓这两种物品的妙用。

此时此刻,他心中的惊骇、激动,不知怎么来形容,大王乃超级天才也!

“此物乃龙骨水车,可……”

子婴在详细讲解着。

龙骨水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

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

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

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既可灌溉农田,若遇水灾时可用于排涝。

龙骨水车,是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一的毕岚发明,三国时期的马钧加以完善。

“此物取名为‘水转筒车’……”

子婴指着第三幅图案详细解释着。

所谓水转筒车,是利用水流冲击水轮转动的农业灌溉机械。

筒车一般要安装在有流水的河边上,且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动水轮不停转动,从而将地槽里的水通过水轮上的木筒或竹筒提升到高处,最终流进农田进行灌溉。

这水转筒车,最初发明于隋朝,唐朝时才广泛应用。

最后,子婴道:“龙骨车和水转筒车,亦是寡人想出来也。”

“妙啊!妙啊!”

尉缭心中的激动,任何言语皆无法形容。

“大王竟能想象发明出如此之多实用之物,大秦之幸!天下之幸也!”

子婴心中嘿嘿一笑,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已,以后还会有更多东西发明出来呢!

不过,他不打算一下子把太多东西说出来,要真是这样做,别人不把秦王当“妖孽”才怪。

现在,把这三种东西展现出来,已经够惊世骇俗的了。

子婴打算每隔一段时间,“发明”出一两种物品。

子婴道:“丞相,曲辕犁、筒车、龙骨车的作用,制作方法,寡人已告之,命工匠制作,应当不成问题。”

尉缭道:“不成问题,待上朝时,再向众臣说明。”

两日后,麒麟殿朝会。

众臣行跪拜礼后,子婴开始发话了。

“众位卿家,寡人给大家看看三种东西,名为‘曲辕犁’、‘龙骨水车’、‘水转筒车’。”

随即,子婴命人拿着三种图案,给台阶下的众臣过目,由尉缭进行相应的讲解。

众臣们皆仔细看着图案,越听越惊、越听越喜,这三种物品也太神奇了!

待尉缭讲解完毕后,臣子们是震惊中又有疑惑。

之前大王发明了象棋、椅子,不会这也是大王发明的吧?

子婴俯视着众臣,见大家有疑惑之色,朗声道:“寡人即位以来,夙夜忧思,恐不能中兴大秦。寡人为了大秦、为了天下,殚精竭虑,苦思改善农耕灌溉之法,终于有所发明。”

明明是古代人的发明创造,子婴剽窃过来后,说成是自己发明出来,还很是心安理得,没有半点脸红,心跳没有丝毫加速。

众臣听后,大呼我王圣明。

能有如此天才大王,更是让臣子们惊喜。

要发明创造新物品,或改善原有物品、技术,并不是容易之事。

大王即位以来,已经发明过不少物品了,臣子们好奇起来,大王为何能屡屡想象出来?

丞相右长史卢德问道:“敢问大王,此三物,是如何想出来?”

子婴道:“想象力,乃是寡人最大特长,所以才能每隔一段时日,想象发明出一物。日后,还会有更多物件发明出来。”

以后要“发明”出来的东西很多,子婴先告诉大家自己的“特长”,让臣子们有心理准备,以后再发明出更先进物品,不至于太惊世骇俗。

发明出三件物品后,由丞相安排下去,命人建造。

尉缭表示,在明年开春之前,会把曲辕犁发放到大秦辖地内每一家农户。

子婴只管搞发明,指导技术,相应的事情由臣子们去做。

经子婴之口说出,“想象力”一词,成为了这个时空的词汇。

在现场记录的史官,做好相应记录,记录秦王婴发明的物件,以及秦王的特长。

朝会结束后,臣子们陆续离去,太史令司马汇在收拾竹简笔墨,准备离去。

子婴下得台阶,走近司马汇,向他道:“等等!”

司马汇起身,等着大王吩咐。

子婴看着离去的众臣,等全部臣子都离开麒麟殿后,再屏退侍从。

偌大麒麟殿,只剩下子婴和司马汇两人。

子婴看向司马汇,微笑温言道:“司马卿,不知里面如何记录,寡人瞧瞧!”

说罢,伸手要去拿卷好的竹简,他很想看看史官是怎么记录自己的。

史官在夏商的时候便已有之,记录君主的言行与政务得失,君主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

历史上不乏不屈服于皇权的史官,比如唐初的史官褚遂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弟篡位,试探性问褚遂良史书能否修改一下,褚遂良的反应是:想都别想。

司马汇立即做出阻止的动作,正色道:“大王,君主不得翻阅史书典籍,这乃古往今来之规矩。”

子婴停下手来,总不可能硬抢。

他哈哈一笑,低声道:“寡人当然知道。此处没有第三人,让寡人看一小会也无人知晓。”

司马汇仍然不肯,严肃道:“大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这史官还挺有骨气的,子婴没办法了,只得转身离去。

他边走边想,自己的发明创造,史官肯定会如实记录,自己作为现代人穿越而来,言行举止跟这时代的人有些不同,不知是否会被写成古怪之人。

————————

秋收过后,天气愈发寒冷,不知不觉间,已到了隆冬。

函谷关外,联军大营。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大地一片苍茫。

诸**队兵士们,皆龟缩在营帐内取暖,人心思归。

不仅如此,粮食供应还出现了困难。

执戟郎营帐,韩信和下属们烤火取暖。

“还不撤兵,反正函谷关又打不下,待在这里无用,不如撤兵。”

“哎!我不在家,家中只有家母和媳妇耕种,还要养小儿小女,甚是艰难!”

“不知何时才能撤兵回家!”

………

韩信这些为数不多的下属们,几乎个个都想回家了。

要是在以前,谁敢谈论撤兵回家,那是动摇军心,搞不好要掉脑袋。

可军中士气低迷,人心思归,越来越多士卒在谈论这个话题,将军们也不去管了。

在下属们面前,韩信对于家中之事很少提及。

某士兵向他道:“不知韩大哥家中有多少儿女?”

韩信无奈一笑,淡淡道:“尚未娶妻,何来儿女?”

下属们都惊呆了,韩信都二十五岁了,居然还未娶妻。

在这时期,要是二十五岁还没结婚,那属于骨灰级光棍。

在下属们看来,韩信好歹混得比自己好,不知为何还未娶妻。

帅帐中,项羽每天都很是焦躁,范增曾经提过退兵,但项羽一时还未下定主意。函谷关难以逾越,可他憎恨秦国,誓要灭秦,又不甘心无功而返。

刘邦营寨中,刘邦同样焦躁。

许多部下见到刘邦这样,还以为主公是因为不能灭秦而烦恼。

这天,曹参、樊哙、夏侯婴、郦商等武将商量好过来安慰刘邦,萧何也在这里。

曹参安慰道:“沛公,虽暂时无法灭秦,然六国同仇敌忾,暴秦绝难再东出。”

郦商也道:“曹将军说得没错,还望沛公莫忧。”

樊哙道:“诸国同心灭秦,若秦军敢出来,那是白白送死。”

刘邦道:“六国联军,退兵乃早晚之事。各国皆有本国疆土、百姓。我们的疆土百姓在何处?”

原来主公是为这事而忧虑。

是啊!大家一想很有道理。

沛公跟项羽分兵后,一路西征,帮助韩王收复韩地,后来又向西南部进军,直至武关前。

可大军所到之处,打下的地盘中,除了韩地外,皆属于楚国国土,恐怕是要归还给楚国的。

撤兵后,六**队皆返回自己的国家。

可沛公不是王,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地盘,该怎么办呢?

夏侯婴道:“沛公,起兵击暴秦,咱们的功劳仅次于上将军。各国得上将军庇佑,才得以保存。”

樊哙大声道:“没错了,我们就算抢,也要抢一块地盘。除了上将军,我们不怕谁。”

在众将中,以曹参最有才能,他说道:“沛公跟上将军交情尚好,何不跟上将军商议,划出一块地盘,给沛公称王建国。

萧何道:“曹将军言之有理。不过,听说上将军正烦着,不如等决定退兵之日后再与之商议。”

刘邦在沉思着,是不是找项羽商议呢?

他现有掌控之地,是韩地以南、武关东面一带,在各城池有少量驻军。

这本身地盘就不大,加上要直接面对武关,秦军一旦出武关,就没有任何战略缓冲空间,再加上土地比较贫瘠,刘邦可不想在这样的地盘上建国称王。

要想在其它地方建国,除了硬抢外,唯有依靠项羽了。要是项羽能够出面,让诸侯划出一块地方给刘邦,这乃上上最佳选择。

可诸王谁会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土地分出来给刘邦?就算项羽肯出面,都不一定能办成。

刘邦想想,还是先找项羽帮忙,要是还办不成,到时候再做计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