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232章 城市圈

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232章 城市圈

作者:独孤赏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10-29 14:56:46

火车行驶在铁轨之上,一路上碰到的人无不回头瞩目。

很多老实的农民都是第一次见到火车。他们可没有闲工夫去扬州乘坐那个体验版的“玩具”火车。

董书恒知道,最初火车只能跑到八公里每小时,还比不上马车的速度。他还知道以后火车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上线在哪里,没人知道。

也许未来的可以乘坐星际列车,时光列车。

很快,柴油机和电力机车就会出现,火车的速度还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火车还有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它的稳定性。除非是极端的天气,不然火车都能够正常地运行。

这也让铁路运输从出现到后世一直备受亲赖,即使是在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世界还存在列车的身影。

所以董书恒就认准一点,多修铁路是肯定没有错的。

董书恒已经规划在长江上建造一座铁路桥。这个工程如果完工了绝对能让全世界对华夏刮目相看。

当然了,规划归规划,什么时候实现还不一定。不过江宁到南昌,浦口经合肥到淮北在连接徐州的铁路已经进入了下一步规划。

董书恒希望能够用五年时间完成两江地区的铁路网建设,到那时候,淮海军或许已经统一全国。

利用现在手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到时候就可以将铁路铺向全国。

铁路和电报的覆盖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也有帮助。铁路可以将军队大规模地快速转移,方便了军队的定期流动换防,也不需要全面部署军队,只要在一些重要的战略位置部署军队就可以了。

平时地方上只要放一些守备部队,一旦有变就可以从这些战略位置快速支援。

这就避免了军队长期在一个地方驻扎成为军阀,也可以减少地方军队的数量,节省军力。将更过的军队掌握在中央的手中。

电报则是方便了地方上和中央的联络。这样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就会消弱。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电报向中央请示。

同时,中央也可以通过电报快速地了解地方上的情报。

电报行业让实时的信息传递成为可能,还会加快新闻业的发展,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天下事。即使是偏远的地方,老百姓也能了解到中央的政策。

如果汉唐的时候有电报和铁路,那么华夏的国土早就可以向西稳固在中亚地区,向北到达极寒之地,向南到达中南半岛。

许多将士们打下的土地就是因为交通和信息传递的问题而被放弃。

两江地区的电报网络铺设好之后,以后的电报线路淮海军已经可以自行铺设。

而且淮海公司麾下的电子实验室已经和书院合作在着手研究无线电的问题。

这次徐寿的欧洲之行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搜集无线电技术的信息和人才。这也是为什么董书恒让他去找西门子公司合作。

因为西门子公司不光是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还有自己的信息来源渠道,通过西门子,徐寿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有线电报注定只是一个过渡性的通讯技术,不过还好这些电报线路以后可以直接用来改为电话线路,并不会造成浪费。

“书恒,书恒!”魏玉珍喊醒了正在沉思的董书恒。

“啊,玉珍,怎么了?你们怎么不看风景了?”

“你还说,你看一下外面,这都要到站了。”

董书恒将头探到了窗户边上,映入眼帘的正是远处的运河大市场,黑瓦白墙的建筑群在运河边上非常的显眼。

他们现在正在通过运河铁路大桥,马上就要到扬州站了。

扬州虽然还不如高邮有现代气息,但是作为一座自古闻名于世的繁华之所,扬州有着自己别样的魅力。

尤其是装着路灯的文昌阁大街成了一个逛夜市的好去处,每天晚上都如灯会一般热闹。

还有那些被董书恒下令改造后开放的园林,让这个城市融入到了花园之中。

而且自从扬州在东面建了新城之后,城内的棚户区的居民全部都迁移了出去,他们住在城东的安置区,正好方便到工厂去做工。

这样整个城内显得更加的宽敞整洁。

几所少年军校坐落在城内,城内经常会看到穿着军服的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街道上行走。

董书恒每次在扬州的时候都会抽空去看看这些孩子,有时候还会给孩子们讲讲课。

这些孩子们的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民族主义教育以及感恩教育。

董书恒希望他们长大以后成为热爱国家民族以及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

现在这些孩子还在接收基础教育。他们中有很多长期营养不良,还要调理身体。

孩子的数量还在增加,不断有新的孤儿被送过来。以至于董书恒准备在江宁再建立两所少年军校。

董书恒知道一个城市要想发展起来,首先要有一定的工商业作为基础,其次要有学校,尤其是大学,增加他的人文底蕴,最后要有自己的辐射面。一个城市四周总要有一些乡村或者小城镇作为支撑的。

另外如果要建立一个城市圈,圈内的各个城市之间最好有互补性。

董书恒之前还专门跟底下的官员讨论过两江的城市规划。

江苏地区无疑是规划的重点。从北向南,徐州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也是淮海军向北的交通枢纽,铁路和运河将在这里交汇。

海州是一个天然良港,是铁路运输的东部终点,所以这里也是一座铁路转海运的中转港。这里将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发展。从北边海运回来的物资将从这里转运。

大丰是淮海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也是淮海军重要的研发基地、军事基地。这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城市。

扬州以及高邮,这两个城市非常的近,以后肯定要一体化发展,这里将是重要的轻工业基地以及商贸中心、文化中心。

江宁将是淮海军的政治中心,同时会发展配套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

安徽省会重点开发庐州和安庆两座城市分别辐射江北和江南部分。以往的安徽是南重北轻,发展的重心全在南边,所以董书恒准备将安徽省会放在北边的庐州,带动安徽北部的发展。

这个贫穷的皖北才会是动乱的皖北。历史上捻匪爆发于安徽北部,跟这里的穷密切相关。

淮海军治理了洪泽湖以及淮海,让安徽北部的自然灾害大大减少,农业生活渐渐恢复。

几个重要矿藏的陆续开发也为安徽北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安徽北部的士绅势力被捻匪破坏的很彻底,正好让淮海军的农场进驻,这里直面河南,有了这些农场作为支撑,以后无论是防御还是向北进攻都很方便。

安徽中部是士绅豪强的重灾区,这里的豪强自古以来就不服管制。淮海军自从当初一进驻开始就予以坚决的打击。

为此,当地最初的时候,冲突暴乱不断,淮海军不得不抽调了几支守备部队过去。大军正面压缩豪强的空间,特战队配合进行定点清除。

大量的豪强家族被集体迁走,送到海外的农场劳动改造。终于让安徽中部的风气为之一正。

安徽的南部自古文风很重,世家大族很强大,不过这里经商的氛围也很浓重。

而且这些大族在太平军的统治之下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力量被削弱。

对这些家族,董书恒采取了拉拢、引导的方式。一方面以救世主的方式将他们从太平军的统治下解救出来。

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积极引导这些家族向商业化方向转变。并且吸收一部分这些家族的人才进入淮海军的队伍。

皖南的徽州可是人文荟萃之地,很多家族都有人在清廷做官。

要是将这些家族捆绑在淮海军的战车上,那么相当于在满清内部安插了一批人。

皖南这里也是丝绸、茶叶的重要产地,是淮海军重要的出口原料供应地。以平和的方式接收这里还有利于这里经济的恢复。

关于世家大族的问题,从一开始的时候,董书恒就没有将其当做敌对的一方。

董书恒知道,即使华夏以后发展了,世家大族的问题依然会存在,这跟国人的家族意识有关。

事实上不光是华夏,很多国家都存在世家大族的问题。人类的出于对相同血缘同类的亲近,本能地更加信任同族的人,也会为同族的人谋取利益。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办法完全消灭。即使消灭了或者拆散了几个大家族,还会有新的家族出现。

南边的江西,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很低调。但实际上江西是最早形成的省份而且其疆域一直都是比较固定。

江西省实际上就是围绕着赣江鄱阳湖的水系形成的,其四周有一圈山脉将其围了起来。

赣江及其各大支流就发源于这些山脉,整个江西南高北低,所有的水最后都流入鄱阳湖,汇入长江。

而且江西跟苏、浙、闵、粤、湘、皖六省交届,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淮海军以后要想快速地控制江南地区,就必须要做好江西地区的部署。

在江西,淮海军会重点发展南昌、赣州,建立一条赣江经济带。景德镇的瓷都地位也会得到提高和加强。

赣州将成为一个军事重镇、物流中心。通过赣州可以加强同广东福建的经济往来。

董书恒虽然现在不准备占领这几个省份,但是经济方面的渗透一直在进行。

在赣州储备物资,囤积兵力,一旦有事就可以迅速发兵闵、粤。

浙闽粤三省的商贸经济比较发达,商人在地方上的力量实际上很强大。

浙江的商人已经被淮海军拉上了战车,福建的商人其实和南洋华人关系甚密,通过他们也跟淮海军建立了不错的联系。

但是广东的商人,因为立场的原因,跟淮海军发生过冲突。直到现在还没化解,现在他们龟缩到了广东,依然围绕在现在任广东布政使的吴健彰的周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