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耽美同人 > 临高启明 > 第920章 工人们

临高启明 第920章 工人们

作者:吹牛者 分类:耽美同人 更新时间:2021-09-29 14:38:05

工人们的队列解散以后,有一部分人跑回车间拿出木制或者陶制的食具,然后在小桌前排好队。另外一些人则站在门口等着。一会的功夫,只听一阵轰隆隆声,车间主管带着几个人推着一辆小车回来了。在门口等着的人迅速围上去,看着主管拿出钥匙,打开小车上放着的一个大竹笼子,从里面拿出一个个饭盒递给周围的人们。而这些人一拿到饭盒,也迅速地在小桌前面排起队。

来送餐的其实是东门市某个饭铺的伙计们。光学车间的归化民工人们采用的是有补贴的包伙制,每月选定一家――或是工业区自办的食堂或是东门市某个通过民政人民委员认证资格的饭馆酒楼。这家供应商负责在当月给全体工人提供夜间的伙食。一般来说没有家室的人图省事选择饭菜全包。而有家室的则只买菜,而饭则自己带米,用工厂的蒸饭柜蒸。这样做也不麻烦,上班时将装好了米和水的饭盒送进蒸饭柜里光学车间专用的一个笼子,主管负责上好锁。到时间有人负责打开阀门,把工业蒸汽放入蒸饭柜,很快就能把饭蒸好。

林汉隆看了看今天的菜,照例是每天应该是有荤菜。送菜的伙计见他过来,赶紧站好,恭敬道:“林首长!今天送的是豆花鱼还有油炒胡萝卜丝。汤是海鲜杂碎汤。另外有几样爽口小菜,是柜上送的。”

林汉隆看见一个菜桶里煮得红红的,确实像是豆腐和鱼柳。他拿过一个勺子在锅里搅了搅,确认里面鱼和豆腐的比例,然后点了点头。鱼柳如今比较平常了。自从有了煤气冷库,又盖起了鱼类加工厂,每次渔汛都会敞开向个体渔民收购。库存得不少。冷库时常还会把旧货出清,腾出地方来放新货。不消说,这些出清的旧货受到广大土著人民和餐饮业者热烈的欢迎。林汉隆又看看另一个菜桶里的胡萝卜丝,在灯光映照下显得油光光的,甚是可人。

这道菜是“澳洲菜”――过去本地没有吃胡萝卜的习惯的,甚至都不种植。吴南海办起农庄之后为了增加维生素A供应才开始大规模的开始种植,在归化民中推广胡萝卜菜肴。

林汉隆这回冷笑了一声,没有说话。伙计讪讪地干笑了一下,表情颇为尴尬。这点伎俩瞒不过林汉隆:这所谓的油炒胡萝卜丝肯定是用盐水“炒”熟的,出锅后凉了一会之后才加了一些油再稍微翻炒一下。这样油只能挂在胡萝卜丝表面上,无法渗入菜里,当然显得油光可人了。是食堂和快餐公司常用的省钱伎俩。他又在汤桶里翻了一下,又瞄了几眼腌制的萝卜皮、菜梗子之类“爽口小菜”。

他敲了敲装着胡萝卜丝的锡桶,冲着伙计摇了摇头,没说什么就转身走了。

他听见背后有人悄悄地说:你们首长真是待你们真不错。他没有回头,径直走回车间里。一丝苦笑显露在他的脸上。胡萝卜包含丰富的维生素A,对需要良好的视力进行工作的精密机械工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但是胡萝卜里的维生素A是油溶性的,这样的“上明油”的胡萝卜丝的营养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说起来,确实只有他才真正关心工人们的伙食。工人们自己反而不在乎伙食质量,他们只要能够糙米饭吃饱就是很好的享受了。菜什么的属于用来下饭的。就算每天供应咸菜工人也会觉得满意。

林汉隆关心伙食的理由很简单,这时代的人们普遍营养不良,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做精细工作时往往力不从心。尤其是光学车间夜间开工,光线不如白天,很多人连工件都看不太清楚。林汉隆可以加强车间的照明,但那样要耗费宝贵的煤气,而且增加火灾隐患。所以他宁愿出钱让自己的工人们吃好一点。问题是林汉隆手里的资金有限,不能全包他们的伙食。于是他想出来个补贴的办法,让工人们合起来搞包伙,按照个人缴纳的伙食费做一比一的补助。这样一来情况有所改善,然而食堂没有人手保证按时送餐:科技部距离工业区内的所有食堂都太远,往返吃饭消耗时间太多。外面商家的兴趣则在于尽可能地利益最大化。虽然林汉隆亲自制定菜单――比方那个油炒胡萝卜,但商家总是有办法能省则省的。他知道有些事没法管得太细,但是下一次再这样就得考虑换供应商了。

林汉隆走了几步回过头来,吩咐正跟上来的徒弟去给他热饭。他见徒弟点头答应,便走进办公室,绕到后面打开一道门锁,走进专属于自己的小隔间,然后把门关上。小隔间里放着若干带来的专业书籍和大量的草稿纸,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台加固型的松下toughbook是为穿越专门购置的,用了好几年一点问题也没有。不过谨慎起见林汉隆还是取掉了电池单独保管,而改用电脑桌下由市电和一组铅酸蓄电池组成的简易整流UPS供电。他打开电脑等了一会,眼看着ubuntulinux迅速启动起来。无需他动手,电脑启动后自动打开了穿越众的内部论坛和视频点播服务器。林汉隆现在没时间复习带来的影视作品,只是简单地看了看论坛。今晚论坛上照例有若干活跃(或者说嘴巴大)的ID提出了一堆靠谱不靠谱的提案,一堆人回了帖,在论坛上开了战,再加更多的聊天打屁牢骚抱怨等物。林汉隆匆匆浏览了一遍,又简单地回复了几个帖子,便关掉论坛页面。他随后打开一个终端,连上了穿越众的计算服务器。

徒弟在隔间外敲门,告诉林汉隆饭已经热好了。他打开门接过饭,便又回到电脑前。登录到“国家计算服务中心”,输入自己的身份号码和计算服务中心授权号码,他又运行了几个程序,大堆的图表开始显现在屏幕上。林汉隆一边吃着女仆给他煮好、徒弟给他热好的“午餐”,一边研究着这些图表。这些图表是林汉隆工作的一部分。他利用半夜主计算服务器相对空闲的时间,运行穿越前带来的大型设计程序,对各种光学设计进行着分析和优化。

元老院的计算服务器是用X86体系组合起来的,毕竟在旧时空采购小型机或者中型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钱只是一个方面。相比之下使用X86系统构筑起来的阵列计算服务器结构简单,功能并不差。

林汉隆不知道主计算服务器的机房在哪里,不过应该就在百仞城内――穿越者的通讯线路不足以奢侈到可以在高山岭地区架设机房。

这个“国家计算服务中心”提供各部门的大规模运算服务,由于需要运算的部门太多,不得不采取预先排队登记的方式来获得运算时间。不过半夜里照例很少会有人用到这个系统,所以林汉隆总是在深夜使用运算服务。

现在正在做的是用蒙特卡罗方法研究各种设计方案对制造公差和冷热变化的容忍程度。由于临高光学生产的原始性和质量控制的难度,林汉隆感到有必要从设计方面入手,在保持一定精度水平的前提下,做到尽可能地容忍各种生产误差。趁着带来的电脑尚能正常工作,他打算尽可能地对常见的光学系统构型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做成复杂的表格印制成册,准备将来电脑失效后就以这些表格作为基础,产生归化民也可使用的“光学设计手册”。

看了看电脑跑出来的结果,林汉隆不由得点了点头。穿越时他带了不少光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大图书馆里也有一些相关资料。这些日子来,他把几本设计手册上介绍的各种经典设计做了很多仿真,自己觉得对这些设计的理解是大大深入了。穿越众们在现阶段需要的光学仪器本质上就那么几种,需要大批量生产的更少,他觉得凭自己现在的水平满足需要不成问题。等他把需要的数据都收集齐全,再做一些要求比较高的设计也不算太难了。

当然了,能做设计不等于能可靠地造出来。想到这里林汉隆又叹了口气。搭起整套工艺流程很难,手把手地教文盲出身的归化民工人就更难了。等他们能出师,能基本独立地进行操作至少也要一两年以后。林汉隆自认不是很有耐心的人,但不想自己累死的话也只有勉为其难地耐着性子教人。

外面逐渐嘈杂起来。工人们吃完了饭,陆陆续续地回到车间。还没到开工的时间,很多人或坐或站,聚拢在一起随口谈笑。有些人蹲在门外的吸烟区抽烟喝茶。林汉隆看看电脑,时间差不多了。他起身开门出去,招呼自己的徒弟和几个主管过来,一起检查刚才的工作成果。看看工件的加工质量尚能接受,又吩咐了几处需要调整的地方让徒弟记下来,他又回到电脑房里。

他把仿真的窗口最小化,又打开了solidworks。一个航海六分仪的图像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是他跟其他几个搞机械的元老合作的项目,由他牵头,其他人协助。这是海军提出的重要科研项目,和航海钟一样是远海航行测定经纬度的重要设备,对海军和航运部门的意义很大。

屏幕上的六分仪已经是完整的了,光路的模拟没有问题,机械方面的毛病也做了改进,只等最后确认刻度尺的做法就可以作出实物来。

外面穿来当当两声,那是车间主管在敲钟提醒大家上工了。林汉隆坐着没有动,只是竖起耳朵听外面的动静。几个月下来他已经很熟悉各种机械运行发出的噪音了,只要仔细一听就知道机械的状态。他不出面也可以看看土著们的实际水平。今晚看来运气不错,各台机械听起来都在正常工作。他又把注意力转回到电脑面前。

在电脑面前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等他审核完六分仪的设计,将设计文件上传给诸位合作的同事,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把电脑关机以后,他拎着饭盒从小房间里出来,随手把门锁上了。他的徒弟正在外面办公室自己的桌子前面看书。

林汉隆看看书的内容,是穿越众们自己编写的初等数学教材。

“俊杰啊,”徒弟抬起头来看着他。“在给白班的交代事项里记一下,二号磨床的皮带要检查了。”

徒弟忙不迭地点头:“是!师傅,我也觉得那个声音不大对。好像有几个钉头松了。”

林汉隆嗯了一声,又伸手出去:“你的物理作业做好了吗?”他用一年多的工夫教会了徒弟基本的算术,又让他上学认得了千多个汉字。光学厂改为夜班以后,徒弟每天跟他上晚班。于是林汉隆安排他每天上午听早上的两节课,主要是高小到初中的数理化课程。有时间的时候,林汉隆也会额外给他加课。前段时间他负责改写了向外发行的《光论初学》,硬是用初中水平的凸透镜、凹透镜原理把几种本时空已经有雏形的光学仪器给分析了一番。他的徒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因为每天耳闻目染,又有一点数理底子,徒弟大致看懂了这本书。不过林汉隆私下认为这书就算发出去,最多能让人看个云里雾里,没有初中数学水平的人是很难看懂其中的计算过程的。他徒弟的水平已经远超同时代的任何土著。

林汉隆拿着他徒弟的作业快速地看了一遍,一边拿笔或钩或叉,在比较关键的地方又划出圈圈来。

“这里,还有这里,我看你还不是很明白。下班以后我再给你讲讲。”他又抬起头转了一下,“还有,我桌上那些玻璃罐子,你拿两个回家去。记得罐子要送回来。”

“师傅!”徒弟惊叫道“这,这受不起啊。”那些罐子是吴南海让人送过来的“试制品”,里面装的是天厨食品厂试制的油炸鲮鱼玻璃罐头,跟后世经久不衰的经典罐头产品颇有几分相似。

徒弟知道这是元老才能享用的“超高级食品”,别说归化民学徒,就是象东门市上的几个有钱的不知道怎么花得大老爷都买不到。

林汉隆把眼睛一瞪:“让你拿就拿,你跟你弟一人一罐。吃好点给才有精力念书,明白吗?还有你弟的数学和物理作业,明天也带来给我瞧瞧。”蔡俊杰的弟弟蔡司是芳草地的全日制学生,成绩很不错。到光学厂实习过几次,林汉隆觉得他的悟性不错,有心把他培养成光学工业的技术人员。

“是,我明天晚上就带来。”

林汉隆把手一挥,“穿上外套,我们去巡视一下。”

到早上三点多的时候,各台磨床上加工的工件先后完成了当前的工序。林汉隆看着工人们用临高自制的刀口测量环一个个检查工件的曲率半径。磨床班的工人两人一组,一个负责报数,一个负责记录。一个人量完便交换角色,把测量过程重复一遍。等他们都弄完,林汉隆自己也上前抽查了几个,看看没有问题才让他们签字下工。过了一会,有人抱着几个盒子过来放在林汉隆面前,这是装配车间里新装配出来的一批望远镜。林汉隆随手挑了一个,对着墙上贴着的标准校准图案望去,然后把望远镜交给徒弟,让他做仔细的验收。

天边已经有些微弱的曙光了。磨床班的拿着扫把和抹布正在打扫自己负责的那一块,机械班忙着给机械上油保养。林汉龙手拿一杯浓茶,一边打着哈欠看着剩下的几个工人作收尾的工作。六点钟的时候光学车间一天的工作宣告结束。工人们按照林汉隆制定的4S标准,把所有工件收到指定的箱柜里,机械设置到关机的状态,各类用品也放到指定的位置上。林汉隆也懒得再训话,集合后就让他们直接解散回家了。

“俊杰啊,我这上午还有什么安排?”领着主管们在空无一人的车间里最后巡视了一圈以后,林汉隆让人把车间的大门锁上,一边问道。

“师傅!早八点的例会以后还有一个跟展首长的会,是八点半到九点之间。您要不要先回去吃饭休息一下?”徒弟跟在林汉隆身边提醒道。

林汉隆点了点头。一会工夫,一行三人出了光学厂的大门,走在厂区的街道上。天光已经大亮,街上下班和上班的工人已经很多了。幸好天气还很凉快,走在路上颇为舒服。他打算回去后先吃点东西,然后眯一下。光学车间的一夜是结束了,他这一天还没有完呐。(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