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耽美同人 > 临高启明 > 第2360章 三亚之现状(三)

临高启明 第2360章 三亚之现状(三)

作者:吹牛者 分类:耽美同人 更新时间:2021-09-29 14:38:05

许延亮问起房子的事情,汤梦龙不以为然的一挥手:

“房子有现成的――就是给你现盖也不难,我们这里有建筑师呢。”他走到窗子旁,指着广场东北方向的一栋三层楼房。

“你看那一栋怎么样?”

顺着他的手指指向,是一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外墙是红砖的原色,墙体上还攀着绿色的藤蔓,看上去又文艺又清新。

许延亮有些不相信了――他可看够了临高的包豪斯式建筑。哪有这么好看典雅的房子。迟疑道:“是这座?”

“没错,就是那栋三层砖楼,漂亮吧?”

“靠,你这出手够大方的!”

“这是张兴培设计的,原本是三亚图书馆。”汤梦龙不无遗憾的说道,“当了,现在里面是一本书也没有。给一些归化民干部当宿舍。实话说是浪费了。干脆腾空了给你们用。”

许延亮多少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你这可真是一份厚礼!”

“哪里,哪里,这也是盘活固定资产嘛。不然这好好的房子空置着,每年光是维修费就是一大笔钱,”

许延亮心里盘算着,总部机关目前大概有五六十人,接下来扩编之后最多也就百十来号人,这栋楼用来办公足够用了。他马上又想起了另一个问题,东南亚公司的商站是在河西区,总部机关的人员如果住在河西,每天还要花时间通勤。

“宿舍能解决吗?”

“可以。”汤梦龙毫不犹豫,“我这里房子有的是,就是吃饭问题也容易解决――到食堂包伙就是了。要改善伙食就得上河西去了――那里餐饮店挺多的。”

许延亮逐一和汤梦龙敲定了相关的搬迁事宜。汤梦龙几乎每件事都拍了胸脯,表示自己“全力支持”。

许延亮自然要投桃报李,当即向他透露了南洋公司即将要开始募集资金,暗示可以以优惠条件拿到公司的原始股。

“这个么,既然政策允许那我肯定要参几股的。”汤梦龙也不忸怩,“不过实话说,要是你们能在这里把工商业带起来那就更好了。”

看来这位汤市长还是很有些想法的。许延亮想了想,说:“要说我们能做什么现在还为时过早。这样吧,你把三亚这边的基本情况和我说说,我们合计合计。”

“要说三亚这边,底子还是有一些的。”汤梦龙,“现在的问题是没有新的增长点。从王工调走,我上任开始,元老院就没有在我们这里增加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只有一些项目的改造和增产类的投资。要说数量也不算少,但是光靠这几个国企来带,增长还是太慢了。”

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他没有说,那就是这几个国企对三亚本地的贡献度很小。以本地最大的企业田独矿务局来说,按理说数万工人形成的小镇有可观的消费力。但是田独的劳工一半以上是从东南亚来的奴隶,除了最基本的吃饭穿衣之外谈不上消费力。其他工人也大多是单身汉――没有老婆,没有孩子。下班之后大多是食堂吃饱饭就回宿舍了。和三亚发生的联系就是食堂采购当地生产的蔬菜、食盐、海产品和少量的生活用品。最大宗的消耗品:粮食和服装都是从临高运来的。

这么大的一个基本人口盘,却几乎不参与三亚的经济循环。

“……你知道老国企啥派头吧?对,田独矿务局就是那个样子。”汤梦龙说。

“其他东西不说了,粮食和布匹不应该啊。你这里不能直接进口,还得从临高运?外国人不愿意赚这个钱?”许延亮不解道。

“外国人当然愿意,问题是外国人卖了粮食和布匹之后也得进货,他们想要的货物:糖、丝绸、工艺品、药材……我这里都不产,得从其他地方运来。要么就是我们付真金白银――这可是有额度的。”

这的确是个问题,许延亮心想,不过这并不容易解决。比如糖和丝绸,其实都有些土产品的意思,就算想在三亚搞相关产业也需要大量的投资。从成本来看也不经济。这都不是南洋公司能解决的,需要企划院和其他部门的协调。

不过他没有说话,继续听汤梦龙说下去。

“田独也没什么合适的出口产品,它的所有产出就是矿石,连选矿剩下的矿渣也是外运的。所以它生产什么,其实和三亚没多大关系,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汤梦龙抱怨道,“我一度想过能不能向矿工卖房子,或者至少能长租一些公寓给他们。可是矿工都有宿舍,他们又很难逃到老婆组织家庭,对买房子或者租房子也没什么兴趣。”

三亚的第二大产业就是椰子加工业了。

三亚周边本身就有很多天然的椰林资源,但是远远达不到种植园的规模。主要是靠收购――这也是目前本地很多百姓和附近的黎人的一项副业。因为澳洲人收购椰子,不止三亚,整个琼南但凡产椰子的地方都出现了收购商,在当地收购椰子之后运销到三亚来。是目前三亚最成功的一个产业了。

椰子浑身都是宝,元老院主要是用椰子来生产椰子水和椰子干,椰子水作为三亚特产的一种饮料在当地装瓶消毒,然后由天然冰制冷的冷藏船运销往临高等地,在广州也是相当高级的“澳洲高级饮料”。椰子干主要用来榨油。椰衣里提取的椰棕纤维用来制绳,椰子开花季节还能用其花酿酒。

这个产业几乎不产生废物,可以做到椰子的全利用,经济效益极高。是三亚最赚钱的工业企业。也是仅次于田独矿物局的本地第二大雇佣企业。吸纳了本地的大量劳动力。

“三亚椰子公司是我们这里的经济支柱。”汤梦龙说,“可以说三亚能维持今天这个局面,功不可没。”

“这家公司的椰子产品都卖到哪里去?”

“几乎全部都运到临高去了。”汤梦龙说,“一部分运到文昌。那里也有椰子加工企业。椰子油我们这里是不生产的,只加工成椰子干,然后统一运到文昌去榨油。还有椰衣也是。”

“初级加工。”

“没错,就是搞初级加工。”

椰子公司可以直接销售的终端产品其实只有两种:椰子水和亚力酒。

亚力酒不用说,是现在三亚外销的本地产品的中NO1,很受欧洲商人的欢迎。然而花的数量有限,酿酒季很短,产量上不去。

“……其实椰子树还能生产椰糖。不过我们这里没有种植园,收集树汁太麻烦了。没有大规模的搞起来――再说欧洲商人最感兴趣的大概还是蔗糖,就算花了功夫搞起来人还不见得有兴趣。”

“光靠收购椰子,这产业做不大的。”许延亮说,“还是要搞种植园。”

“种植园谈何容易。农委会那边其实对这个也不懂。”汤梦龙说,“我回临高的时候和吴南海说过,他嗯啊了几回就憋出个‘我们研究研究’也没下文了。后来我找了法石禄,他说他们农委会没有专业搞热作的。除了大学学到点书本知识,就只能靠大图书馆的资料了。”

“怪不得奎宁、橡胶这些东西一直搞不定……”

“看书和真得去干差别还是很大的。这我也理解。再说就算一切顺利,种植园没个十年八年的,也没法采摘。”

第三个产业就是鱼-盐了。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三亚的盐业主要就是为渔业服务的。从三亚出发,丰饶的西沙-南沙海域一直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在元老院的管理下,每年鱼汛前渔民都要在三亚进行捕捞登记,领取捕捞旗之后在海警的护送下南下进行捕捞作业。

传统渔民因为没有冷藏条件,往往需要大量的食盐来进行保存。因此对盐的消耗量非常的大。而元老院为了获取蛋白质,不但以优厚的条件赊销食盐,还专门派出冷藏船去就地收购,获取新鲜的鱼类,运回三亚之后用来加工各种鱼肉制品。

“渔业税和食盐销售很可观,但是食盐是专卖品,和田独的矿一样,卖得再多也和我没多少关系。总算渔业税这一块目前是全额返还给市政府的――要没有这笔钱我还真没法维持了。”

“现在木材加工业也算可以。荷兰人和英国人经常运原木来――对他们来说大概没什么成本,拉过去就能赚钱。如果能在三亚搞出足够的货源来,应该会运更多的木材过来。”

除此之外,三亚还有些零星的工商业,规模较大的是修船、渔船制造、渔具和小五金类。为了避税在三亚开设的许多皮包公司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税收和消费。

“这也算是个产业吧。”汤梦龙笑道。

“这个啊,老王去广州前我们聊天,他说这个漏洞迟早要堵。当然了,不会彻底堵住,还是要给他们些空间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