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耽美同人 > 临高启明 > 第二百七十八节 新鲜出炉的南洋公司(八)

许延亮一边看名册,一面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名字和个人身份证编号――按照这个编号,他就能调阅他感兴趣的人的人事档案,做进一步的详细了解。

他关心的是这些人的行政管理能力。也就是说,最好有过带团队的经验:在海盗群里当一个“掌柜”,带领几条船也是要有很强能力的,不是好勇斗狠就能服众的,得有相当的手腕才行。带的人船越多,其管理水平必然也越强。

要东南亚公司的股东和职工中谁带的人船最多,那自然是刘香了。从天启末年到崇祯初年,短短几年就膨胀成李魁奇、郑芝龙在广东洋面上的头号对手,直接掌握着三四百条海船,此人的手腕和能力可见一斑。如果他能出马,南洋公司不管在哪个地方开始建立殖民地,都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然而许延亮不无遗憾的想到要启用他是不可能的――元老院绝不会同意,当年司凯德就有过类似的想法,派遣刘香带着他的队伍下南洋进行殖民地。但是这个提案在元老院被人批惨了。

刘香和手下的主要亲信一共十五人,目前在三亚的政治保卫局的“严密监控”下过着“农场主”的生活。不论许延亮怎么看好,要启用他们都很难。

他的目光只能放到那些当过中层头目,带过几条的船的“掌柜”们身上。这些人大多留在东南亚公司当了船长或者商站的负责人。也有不少人转业到岸上去工作生活,只满足于当个“股东”领取分红。

他大概看了看这些已经转业的股东的去向,“务农”的最多――这倒不算稀罕。不论是郑芝龙还是其他海主,都对土地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平行时空的历史上,他们无不在家乡购置了大量的田庄土地。

除了土地具有的保值和收益稳定的特点之外,很多人本身就是农民或者小地主出身。对土地的眷恋是刻在骨子里的。

以东南亚的气候和土地条件来说,适合农耕的地区很多,尤其是湄公河三角洲,就是明清时期下南洋的华人开发起来的。

这些人如果愿意带头下南洋,对建立殖民地无异于重大利好。刘香和他手下的人主要来自广东的潮汕地区,在平行时空潮汕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很早就地少人多,从明代起就有一波又一波的百姓下南洋。许延亮觉得只要给足政策,这些已经安居下来的前海盗们应该会去搏一搏。

“南洋可是华人的应许之地,给够他们土地,能不去?”许延亮心想。可惜元老院没有《宅地法》,不然打下桩子就能圈占荒地,能吸引大批地主和贫农去南洋拓殖。

“登陆这么多年,一个基本的土地法都搞不下来,这元老院是药丸啊!”许延亮又开始吐槽了。

“老许你看得怎么样了?”王恺忽然问道。

“差不多了,”许延亮说,“我就是觉得这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殖民行动号召力就不行。老美当年一个《宅地法》,多少人抛弃旧有的一切,拖家带口到西部挺进去垦荒。咱们现在搞殖民,能许诺百姓什么?总不能说你们去开荒吧,土地还是元老院的……”

“还不是元老院里的争论太大。”王恺说,“谁都不愿意去碰。”

“可是土地问题不说清楚,我们怎么招募移民呢?”

“反正吃不饱饭的穷人太多,先含糊其辞的说‘去南洋就给土地’,以后的事让元老院去伤脑筋吧。”王恺说,“我这里有更伤脑筋的。”

王恺觉得伤脑筋的事是东南亚公司的总股本。虽说东南亚公司的股权是分清晰明了:元老院占51%,投顺的各路海盗占49%。但具体到资产上,着实让王恺吓了一跳。

出于“怀柔远人”的政策,对投顺的各路海盗的资产评估是从优的。入股的海船,按照大、中、小三个级别分类,每个档次又分为好、中、差三个状态。一共九种模式。估价最低的“小-差”船估值也有三十两银,而最高档的“大-好”船,估值高达一千两。

当然,能列入好-大级别的船很少,但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型船只也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了。东南亚公司从建立到这次改制前冻结资产,累计接收各处入股的大小船只一千二百多条,总估值近五十三万两――币值改革之后,股票的计算单位由白银的“两”改成了银元券的“圆”――按照东南亚公司当时一两一股的股票面额就是发行了五十三万股的个人股。

这些“入股”的船只,其实入股之后大多很快就淘汰出售或者拆解了,回收的残值可以忽略不计。公司真正的船只资产其实只有那225条船。

“看这破公司不起眼,尽是些破烂。原来总股本超过一百万!”这回轮到王恺吐槽了。

“一百万就一百万吧。反正都是虚的。”周围说,“股东和分红情况呢?”

“股东约一千人,平均持股大约是五百股。刘香是个人股的头号大股东,持十五万股。股东目前在公司工作的有七百人。”

“还真不少!”

“大多数海盗都是普通百姓,不可能就这么洗脚上岸的,还是得在海上讨生活。”许延亮说。

“至于分红嘛,去年东南亚公司给个人股股东的派息大概是每股19分。考虑到将近半数的股东的持股多在100~200股之间,这些人去年的分红也就2~4元。作为投资的话年回报率不过2%,实在是太低了些。也就是刘香这样大股东出息还行。”

“比起他原本的收入差远了吧。”

“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在给东南亚公司打工嘛。”周围说,“不过这样的投资回报,我们要募股恐怕有很大难度。公司的营收、运营成本和利润呢?”

“营收和成本的我也瞧不明白,得找个专业会计来看。利润倒是一目了然。1634的净利润是一万七千元。去掉公司提留就全部用来派股息了。个人股东派息是五千多元。”

“这净利润也太低了吧。这么大的公司一年就赚不到二万块?跑海贸的船一趟就是上万银子利润!”

“净利润是可以做得。”周围多少了解一些情况,“东南亚公司这样的公司,企划院不可能把净利润做得太高的。”

王恺迟疑了下说:“我觉得东南亚公司的历史包袱太大,用它来募股不太合适。”

“我看我们第一步是请会计团队来把东南亚公司的账目全部厘清。搞清楚具体的运营情况。和企划院也要通气。”周围说,“东南亚公司的固定资产好说,公司的具体运营成本、流动资金方面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得心里有个底。”

王、许二人都无异议。

“接下来,我们把工作分一分。许延亮,你去三亚打个前站,和三亚的市长打个招呼,先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盖房子一时半会来不及了。不过东南亚公司在三亚有码头和商站。看看能不能先腾出些房子来供总公司迁徙过去之后当办公室和宿舍。”

“第一批要去多少人?”

“现在东南亚公司总部的大多数办事人员都要去。”周围说,“这回搬得这么远,家眷大多也会跟着去。估计要小一百人吧。还有我们三个的家眷和服务人员、警卫,也得一二十个。”

“我先查下人事档案,再和总部职工都谈一谈,看看他们有多少人愿意全家迁的。”

“这个你掌握。”周围说,“不用说,离开临高去三亚,大概不少干部职工是不愿意去得。反正一切自愿。干部职工有不愿意去得,给他们开介绍信让杨云给他们重新安排去处。愿意去得,以后都是南洋公司的开疆老臣,绝对亏待不了他们。”

“给员工激励股?”

“这个再议。不着急。”周围笑道,“反正你先许愿就是了,具体怎么个好处暂时先别说。要慎重。”

“这空心的大饼可不好画啊。”许延亮笑道。

“老王,你呢。企划院、科技部、工业口、农业口都去跑一跑。看看他们对目前物资供应的看法和要求。咱们看看哪些东西反响最强烈,呼声最大,特别是那些数量需求不大,但是卡关键性科技树位置的物资。另外再到远程勘探队去转一转。看看能不能让他们出面安排几次东南亚地区的远程勘探。”

“这样人和费用就都归他们出了。妙。”

周围笑了笑:“咱们这点小伎俩谁都看得出,勘探队对东南亚的矿产资源早就垂涎三尺了。我们这回是给他们一个正式的名义,双赢。”

“至于我嘛,我得找几个金融方面的人好好的讨论讨论。”周围说,“咱们现在总体的资产情况非常好,东南亚公司绝对是优质资产。就是没什么流动资金,回报率也太低了。得好好包装包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