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耽美同人 > 临高启明 > 第713章 官府与乡绅

临高启明 第713章 官府与乡绅

作者:吹牛者 分类:耽美同人 更新时间:2021-09-29 14:38:05

为了弥补兵丁大炮不足的问题,李息觉在会议上建议除了吩咐佛山等处“日夜赶工”之外,也可以让其他邻近的铁匠铺一起开工铸造。另外再向葡萄牙人借助火炮。兵员方面可以招募潮州勇,取其凶悍敢战。估计半个月至少可以招募一万人。

但是李逢节对他的提议不感兴趣。雇勇虽然比招募战兵来得便宜一点,一下子招募一万人花费也不少。而且从潮州雇勇,等招募齐全再开到广州,少不到还得一大笔路费。这笔钱李逢节可不打算拿出来――王尊德讨伐临高把藩库里的银子花出去不少。

李逢节不反对雇勇――恰恰相反,他对雇勇之事非常的热衷。雇勇是件大有油水的事情。勇丁都是临时雇佣,事毕即解散。所以雇勇实际到营到底有多少人,每个人实发多少饷银和菜盐钱都大有空子可钻。一次雇勇,大发横财的人不知道多少。

他坚决要求在本地雇勇,确切的说是雇佣珠江沿岸的疍家船民。他们都是水上的居民,靠水吃水,不是船工就是渔民――对珠江水系非常的熟悉。李逢节认为,雇佣他们充当水勇有天时地利的好处。

他的另外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当防髡吃紧之时,恐其辈被他们勾作汉奸,或为盘运货物,利之所在,不免争趋。仍惟收而用之,在官多一水勇,即在洋少一匪徒。”

“此为釜底抽薪之计!”李逢节得意洋洋,“奸民髡贼彼此杀伤,以奸制奸,以毒攻毒”

李逢节的这番话即有私心也有公心。并非全然图利。因为几天前的塘报里已经有髡贼在珠江口外各岛“招募水上奸民”的消息。居无定所,熟习水性,又对珠江水系非常了解的疍家便成了他的心腹之患了。

官府对珠江上以船为家的疍户、船民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大概不下有数万人,这些人要是被髡贼勾引“充当汉奸”,后果非常严重。

李息觉无法反驳的他的道理。节约开支这个帽子哪朝哪代都是最有效的理由。但是他还是嘀嘀咕咕的表示:“髡贼战力极强,乌合之众难以相敌。”

何诚宗这时候出来质问:难道临时招募来得潮州勇就不是乌合之众了?

李息觉无言以对。不要说这样临时的雇勇,就是官军的经制之师,在髡贼面前又有什么用处?想到这里他暗中叹息一声,不再言语了。

李逢节决定先雇勇五千人。视状况再雇五千人。这样便有一万水勇随时听用。水勇长于舟楫,精于水性。和髡贼水战不一定行,但是搞个放火、凿船之类的袭扰的事情还行。反正水勇属于没有编制的临时工性质,花费甚少,多伤亡几个不会对广东藩库造成大大的财政压力。

按照现在的行情:每个水勇每个月的饷银包括盐菜钱给二两,另外一次性支付安家银二两。见仗前再另给犒劳。

这笔银子,当然不是广东藩库支出,按照官府的传统思路,这时候就要百姓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了,穷人来当水勇,饷银就得落在无权无势的一般有钱人身上――确切的说是商人的头上了。

按照幕僚们出得主意:雇勇开销的费用包括三个月的军饷、盐菜钱、安家费和各种公费支出杂项共计十二万两,由广州的三大商人集团:洋商、盐商和潮州商人分摊。赶铸火炮的经费工价,则令佛山的冶炼商人们“报效”,总额为一万两。

至于水勇们需要的船只和水师急需补充的战船,李逢节同样按照这个思维,命令钉封珠江上的船只供使用。

就这样按照“少花钱多办事”的方针布置落实了广州防御的各项政策。诸人没有异议,各自去经办。

众人散去之后,李逢节将何诚宗留下,要他专门办理“劝募”事宜。

劝募的对象,当然不是“三商”――他们既然要出了一大笔钱来雇勇,事情得适可而止。新得劝募的对象是其他的行业还有广州附近的地主老财们。按照李逢节的意思,也得拿出点来意思意思,保卫广州就是保卫大家的生命财产,不然髡贼一来,大家玉石俱焚就什么都剩不下了。

“大人!”何诚宗不解道,“虽然藩库里银子不多,但是眼下雇勇铸炮的费用已经是各商募集了,再要劝募是否……”言下之意就是东家你别太贪心了。

“老先生,这笔银子,是为了最后的一着。”李逢节轻声道,“如今我们做得是战的预备,可是万一要是败了呢……”

话说得很轻,但是意思已经明白了。何诚宗猛然醒悟。若是败了,髡贼兵临广州城下。到时候要他们速速退兵只有行款――要行款没有大笔的银子怎么使得?

何诚宗作了个揖:“学生明白了。”

李逢节微微点头:“你去办吧。其中原委,不足为外人道。”

“是,是。”

一条单桅帆船,张着打满补丁的帆,缓缓的驶入了一片河湾里。帆船的船头上站着一个缙绅模样的中年人,他虽然面上故作镇定,但是眉眼间却不时透露出焦虑来。

河湾里长满了芦苇,沿岸却长着许多的橘子树,挂着许多青绿的橘子。橘子树之间却竖立着密密麻麻的竹篱笆,有一人多高,上面削尖。

船继续向里走,拐入了一条狭窄的河道,青翠茂密的橘子林间,一座高大的碉楼从树顶浮现出现。碉楼是用砖砌得,足足有三层楼那么高,顶部还有奇特的装饰――那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没有的悬空的阳台。

阳台上,有几个手持木枪,挂着号角的乡勇,还挂着面铜锣。

中年人没有观看这难得一见的景象,而是注意着河道两岸的地貌。这里沿岸到处是橘子树。船只行到河道终点的时候,一座石桥横跨两岸。桥下,是木制的水闸门,现在正敞开着,但是河面上却悬着一条粗大的铁链,拦阻着过桥的船只。

桥是石头的,很坚固。桥面上有一座过桥楼,原本是四面敞着的,如今面对河道的一面已经被砖石和木板堵塞起来,上面还留出了观察和射击的小窗。

帆船落下了船帆,几个船夫合力,将桅杆放倒。准备过桥洞了。

几个乡勇或站或蹲的在桥头放哨。看到帆船的到来,有人站了起来,拍打着衣服上的尘土和草叶。

当他们看到船头上挂着的用宋体字写有的“万历己未广东乡试举人”和“罗宅”的两盏白纱灯笼的时候,每个人都离开恭恭敬敬的站直了身子。这是本镇的罗老爷的回来了。

一个乡勇头子张望了下,想开口问一句。看到罗老爷本人正站在船头,赶紧大声的呼喊对面的人松开缆绳把铁链沉下去让船通过。

船夫几篙子下去,船便安静的穿过桥洞,进入了一片石驳岸的水塘。沿岸都是层层叠叠的房屋和街道,只有北面已然是茂密的橘子林。隐约可以看到竹篱笆。一条河流穿过街道流入水塘,河口有一处舂米的作坊,正发出轰隆轰隆的舂米声。

这里就是珠江三角洲东莞县的一个普通的市镇――三良市,有六百多户人家,大多种植水稻,不过正如大多珠江三角洲的村镇一样,这里也被新生的商品经济的浪潮所波及,三良市除了种植水稻之外,还把愈来愈多的土地用来种植靛蓝、烟草。环绕市镇的大片橘子林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每到收获的季节,前往县城和集市的航船每天都满载着农产品运出去,带回来稻米、食盐和各种日用品。

虽然最近水面上不甚太平,但是此地距离省城不远,海盗们很少会深入到珠江这么远的地方来进行抢掠,有的只是一些小股的水匪而已。三良市的百姓们在镇上缙绅们的组织下办了团练,造了火炮,还修筑了竹篱笆。虽然遭遇过几次水匪的侵扰,都没有什么损害。

水塘里,泊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这里和大多数村镇一样,几乎没有陆路,人行货运大多依靠水路的交通。四面环水,到处是河汊、港湾和水田,犹如一个小小的孤岛。集镇里的房子不太规则的毗邻着,街道也有些弯弯曲曲。这里有三条东西街和四条南北街,街道之间还有许多小弄连接着。街的南面是一个打谷场,兼作集市用。紧挨着打谷场的就是一大片的水塘。等于是三良市的港口一般。

街上有二家米行,三家席、一家当铺,一座渔栏、一座酒坊和一座牙行,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酒馆、饭铺、小客栈、茶居,有肉铺、豆腐店、药铺、杂货铺、铁匠铺,还有绸缎庄、裁缝店、洗染坊,打谷场边上有木材铺、修船坊……

有说鼓书的,唱曲的,唱戏的,玩杂耍的。虽然没有妓院,却有十来户“私门头”,……每逢集日,叫卖声、唱曲声。吵闹声就象个大蜂房,汇聚成一片嗡嗡的喧嚣。(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