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唐初大儒 > 第377章 时光飞逝

唐初大儒 第377章 时光飞逝

作者:五叔在此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11-05 03:30:44

“话都说道这份上了,我还能说什么?那就留下来吧,不过我丑话说到前头,书法上面,我能指点你的并不多,只能提供不同的风格,给你摸索。你在家自学都可以,不一定非要拜入我的门下,以我和褚大夫的关系,定然不会藏私。”秦穆双手一摊道,他最后半截,是对着欧阳通说的。

“学生拜见老师!”欧阳通从他母亲身后,走出来,恭敬的对着秦穆施礼。

“起来吧!我这里没那么多虚礼。我很好奇,你知道外面如今是怎么传我的吗?为何还要拜入我的门下。刚才我说的话可没有假话,你现在退出还来得及,而我会拿出十多种不同风格的字帖给你学习。”秦穆颇感兴趣的问道。眼前这个半大孩子,一举一动,都很稳重,刚才也没有看褚遂良和他母亲的眼色,就自己做出了决定。

如今外面有传言,秦穆用了邪术,控制改变了学生的思想,所以许多人都迫不及待的招呼家里孩子离开。

“学生知道,不过学生认为,那不过是一些庸人,胡说八道,老师身为大儒,修的是浩然正气,岂会做出小人行径。”欧阳通恭敬的回答道。

“甚好!做人首先得有自己的主见,意志坚定则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你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随时可以过来。”秦穆满意的点点头道。

“多谢郡公!”徐大嫂感激的施礼。

“徐大嫂不用客气,这孩子很稳重,我也很喜欢。”秦穆拱手回礼道。

“老师,学生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开始学习。”欧阳通说道。

“那好吧!我等会给你介绍你的几位师兄和师姐。”秦穆微微颌首道。

“那我就不打扰怀道你教学生了,改天再来像你讨教,说实在的,我也想有人能给在脑子里塞几百本书呢。”褚遂良半开玩笑,又带着羡慕的说道。

“通儿就拜托秦师了!”

“好说!”

送走褚遂良他们,秦穆就带着欧阳通来到后院。

“这是你大师姐郑丽婉,二师姐武媚娘,三师姐李妍儿,四师姐徐慧,大师兄狄仁杰,二师兄骆宾王。入我门下,以时间先后排序,这只是一个排序,希望你们在以后互相帮助,相互学习,不得心生妒忌,更不得同门相残,即便政见不同,也是正大光明的竞争。”秦穆叮嘱道。

“喏!”几人恭敬的对秦穆施礼。

“好了,不用那么严肃,通儿,你大师姐精通算学乐器,二师姐爱好广泛,三师姐擅长对弈,四师姐喜欢书画;仁杰思维缜密,尤其喜欢推理,善于布局,宾王机智,诗词天赋,为师都不及他。你以后可要好好向他们请教。”秦穆介绍道。

他确实可以灌输知识,不过那只是输入他们的记忆之中,真的要学会应用,还是得看个人爱好,毕竟不喜欢的东西,那怕放到面前,都不想多看一眼。

“学生明白!”欧阳通施礼道。

“这些是一些字帖,你拿着自己揣摩吧。”秦穆拿出一叠东西,递给了欧阳通。

“是。”

“仁杰,你带师弟下去,给他安排住处,然后讲一下学习时间安排。”秦穆吩咐道。

“是!”狄仁杰努力的装出大师兄稳重的样子,拱手道。

对于这群亲传弟子,秦穆给他们输入知识的同时,还拿出了许多东西让他们自学,加上秦家收集的那些书籍,可以说比起皇室的藏书,都不逊色。

秦穆最不喜欢浪费人力,像李纲的藏书,皇室的藏书,能借的都借了过来,印刷和抄写同时进行,不断的扩充着家里的藏书楼。

如今的郡主府,后院是各种小院和秦穆夫妻的住处,中间则是藏书楼和游乐场,前院才是练功场,客厅这些。寓教于乐,劳逸结合这才是最科学的教学方式,哪怕是能灌输知识,他也希望这些少年弟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虽然都是一些非常聪明的孩子,不需要监督也很自觉,玩耍也是不能少的,为此秦穆还专门给他们定制了休息时间。

有退学的,还是有继续送人前来的,不过后面送来的孩子,秦穆都拒绝了,对外的说法就是他也需要闭关,因为随着灵气越来越浓郁,选择闭关修炼的人也越来越多,毕竟大唐已经开始稳定下来。

时光飞逝,大唐涌现的人才也越来越多,高手也大量的出现,整个国家,越发的强大。西域被征服了,因为释家在失去了西北世家作为屏障之后,再也不敢和朝廷对抗,所以很干脆的帮助朝廷拿下了整个西域,换来朝廷允许他们传教的承诺。不打击,不支持,这才是释家最想要的,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和道家抗衡。

兽族很悲剧,那些强大的部落出世,和他们争夺地盘,一方实力强大,一方数量众多,算是势均力敌,打了好几年,都分不出胜负。那些出世的部落到不觉得日子有多难过,除了死的人有点多,反而是原本在主世界的兽族,生存空间受到压迫,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大唐这么会放过这种机会,挑拨离间,借刀杀人,本来就是惯用的手段,从战争中获得了好处,还不用出多少力,不过是高价卖一些物资而已。

随着灵气增加,农作物的生长,也更加喜人,甚至不需要施肥这些,唯一要做的就是除草,庄稼生长的好,野草生长的更好,差不多每个月都要除草一两次,这才是最麻烦的工作。

粮食大丰收,国家的实力自然变得越来越强,而百姓不会饿肚子,自然也就能养活更多的孩子,可以说大唐迎来了一个人口大爆发的时代。

大唐的地盘越来越大,李世民很干脆的安排了他的一众儿子,外放治理地方,并不是封国,也不是藩镇,就是让儿子治理地方,没有兵权,也就没大臣多言。大唐内阁成立,131名内阁成员,决定着大唐日常事务。

内阁取代了三省的大部分职责,这131人,有一名阁主,十名副阁主,三十名阁老,90名内阁成员;内阁的阁主和副阁主四年一换,最多只能连任三届,唯一不变的就是三十名阁老,阁老就是大唐的老臣,他们已经属于静养的年龄,除了一年一度的年度总结会,他们甚少露面,平时只是轮流到内阁听政而已。

至于李世民,他想过问就过问,不想过问也随便,或是抽查,或是查看内阁每天交给他的备案,小时一笔带过,大事简单提一下,需要的时候,才查看细节,可以说让他的工作变轻松了许多。

内阁的权利,主要集中在政务,实际执行,依然是六部二十四司,只不过如今大唐,司法又独立成了一个部门,名字就叫大唐司法省,由刑部,御史台,六扇门,大理寺构成。刑部审核全国的案件,御史台监督全国,不过取消了他们的发言权,发现问题之后,他们需要把案件交给六扇门查处,抓捕。大理寺则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主要责任,是查找大唐法律的漏洞,同时制定新的法律,交给内阁讨论是否执行。

保留了为皇室处理事务的门下省,加上司法省,军务省,构成了新的三省,司法,军务,加内阁,完全是把军政和司法都分开了,从根本上杜绝了权臣出现的可能,这才是李世民放心的一点,不然的话,作为一个掌控欲强烈的皇帝,他这么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只有极少人知道,这一切都是秦穆的建议,是他说服李世民试运行的。其实秦穆说服李世民的理由很简单,他问李世民:“陛下您英明神武,能够治理偌大的国家而让国力蒸蒸日上,但是以后呢?您能教出一个合格的继承者,但是你之后第三代呢?第四代呢?何不趁着您对国家,拥有绝对掌控力的时候,找出一条千秋万代,没有后患的一个办法,哪怕是错了,您也有能力改回来。”

李世民脸色变了又变,拿着秦穆那一本厚厚的奏折,关在御书房一天一夜,就宣布组建内阁。

其实秦穆并不担心,一来是他知道李世民能看出这个政策的好处,这几年大唐的事情增加太多,李世民早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二来是他的改动并不大,皇帝的权利并没有削弱,反而更加集中,因为军队和司法,都属于皇帝直接掌控,下令。甚至不需要经过内阁,这才是独裁的李世民最喜欢的一点,以往大小事情,总有那么一两个唱反调的。

内阁好处众多,可以减轻他的工作,可以拉拢人心,哪怕那些年龄大,告老归乡的老臣,也可以挂一个阁老的名头,那些老顽固,可不会顾虑阁主的面子,该顶撞的任然要顶撞。每次内阁开小会的时候,李世民都喜欢躲着偷看,那种争执得面红耳赤,口沫横飞的场面,才是他最喜欢的。而且他写想到,如果是自己去和那些大臣争论,会有多么的头疼。

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喜欢这个政策,李世民的转变很快,毕竟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工作变得轻松,他也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例如选了一批美女,微服私访,在长安城乱逛,关心一下人才的选拔。

秦家的事情也不少,秦怀玉娶了长乐公主,为了弥补长孙无忌,李世民把东阳公主下嫁了长孙冲,为此长孙无忌也没有办法,毕竟长孙皇后是他亲妹妹,长乐公主,未出三服,伦理上说不过去。秦玉玲嫁给了席君买,秦穆都不明白,自己妹妹啥时候看上席君买的。

在办完这两件喜事之后,秦家就沉寂了下去,不但是秦琼很少露面,秦穆都难得出现一次,六扇门的工作,完全交给了新的巡捕使。

贞观十五年,大唐开科取士,文武双比,经过一个月的比试,选举出了状元郑丽婉,探花武媚娘,榜眼狄仁杰。前三名有两个女子,一时间让所有男儿感到羞愧,更让世人震惊的是,三个人,全是大儒,最大的菜二十出头,最小的狄仁杰二十不到,三个大儒,震惊世人,纷纷打听他们的来历,这才发现,豁然系出同门。

随后更加劲爆的消息传了出来,甲榜一百名,第四的骆宾王,十一名的欧阳通,十六的徐慧,十九的李研儿,全是秦穆的亲传弟子。而且都是大学士境界的儒修!这让都被许多人淡忘的秦穆,再次出现在世人眼中。

许多人这才想起,长安城外那个只招收百姓孩子的学院,当初的山长,就是秦穆,这些年也一直是他的这些亲传弟子在教导孩子。只是这些少年,很少在城里露面,又是女孩居多,才没有人注意到那个一直在给孩子启蒙的学院。

想想看,一个建立了八年的学校,没有出现一个参加科举的学子,又如何会引起被人的注意,况且招收的也是普通百姓的孩子。当然,外人不会知道,这个学院,已经有上万的年轻人,学会了各种技术,进入了许多作坊,连匠作监都有他们的身影。

没有那么多资源,秦穆当然不会白费力气的去培养儒修,不过邀请墨家的教一些技术,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他把学院弄成了技术学院。在让弟子们获得教学经验的同时,也顺便给自己弄点技术人才。

给弟子们灌输了大量的知识,让他们去教学,顺便进行理解沉淀,是一种最好的办法,所以秦穆才安排他们去学院任教。这不,数年不鸣,一鸣惊人。

巾帼不让须眉,才冠当代,观微知著!这是李世民对这次科举前三名给与的评价,不可谓不高,偏偏让人无话可说,毕竟三个年轻的大儒,比起秦穆当年晋升大儒更年轻,可以说青出于蓝。

后悔莫及,这是所有世家的心思,因为当年的事情,几乎所有世家,都对秦穆敬而远之,哪怕那些学生,回长安来拜见老师,都被秦穆拒之门外。如今再看,跟着秦穆的学生,最差都是大学士,如果自家还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不说大学士,培养出一批学士,这没有一点问题吧。所以世家的肠子都悔青了,虽然说这些年,从秦家出来的学子,有一些晋级了学士,但是那数量很少,毕竟想要把几百本书籍,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还得形成一套合适的路子,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是要换成教导的老师,那就容易多了,可以说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