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我在民国打酱油 > 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地记者lin

我在民国打酱油 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地记者lin

作者:疯狂的小芦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9-14 19:04:43

1916年5月31日,日德兰海战爆发,这场被称为一战史上最大的海上战役,最终的结果各有说法,瑛国皇家海军凭借着舰队规模大的优势,成功的打残了得国海军。

将残余的得国海军封锁在港口内,切断了得国最重要的海上补给线,让陆地战斗的瑛珐联军松了一口气。

7月,被誉为一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结束,此战双方共造成700000人死亡或者受伤,即使得国公海舰队再也无法对瑛国皇家海军构成威胁,但是得国陆军依旧强悍。

在凡尔登战役中,珐国主力部队伤亡惨重,而囤积了大量军力的得军,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总体而已,得军稍微占据优势。

然而,紧接而来的便是,惨烈程度超过凡尔登绞肉机,被誉为一战史上规模最大的陆战——索姆河战役。

由于珐国主力军在凡尔登,因此,此战改为瑛军为主力,珐军为辅助,共计出动86个师,向着得军三道阵地发起猛烈冲锋。

马克沁重机枪一战出名,这个大杀器每分钟可以射击600发子弹,成了瑛珐联军密集冲锋的噩梦,疯狂的收割着士兵的生命。

得军的防御阵线成了铜墙铁壁,依托着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瑛珐联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只留下了一具又一具的年轻尸体。

9月初,瑛军迫于无奈,祭出了秘密武器,陆战之王正式亮相,马克沁重机枪打不穿这个大铁盒子,瑛珐联军得以往前推动,但也没能扭转局势,双方持续拉扯。

位于瑛珐联军阵地后方大约5公里处,有一个叫索罗的村庄,成了联军总指挥驻扎地,同时也是野战医院的设立地点。

每天都有大量的负伤士兵从前线运回来,然而受医疗水平所限制,能救活的很少。

即使有惊无险救活了,最后能活下来的士兵也不超过三成,大都死于伤后感染。

一列列担架正在从前线阵地往后方医院输送伤员,就像80年代长江大堤上抗洪一样忙碌。

这些伤员一般都是已经筛选过一遍后,认为是能救治的,而那些不能救治的只能慢慢等死,然后等待收尸队上门。

在紧张忙碌的运送伤员队伍中,有一列担架不同,是由两个士兵抬着的,远远的就能听到前面的一个士兵在大喊:

“医生!医生!我们长官中弹了,快来急救!”

等到了医院前面,叫唤的声音就更大了,从一个帐篷里出来一个面目苍白,眼睛血红的护士,查看了一番伤口后,发现是腹部中弹,便不耐烦的说道:

“送到等待病房里去,先等着。”

没办法,医疗资源缺乏,人员不够,而伤兵太多,手术室里一台手术接着一台,几个医生马力开足,也忙不过来。

“这是我们长官,求求你了,先救治一下吧,都流了好多血了。”士兵苦苦的哀求着。担架上的年轻军官正捂着腰部,鲜血染红了他的手指。

“先进去等着,只是轻伤而已!”护士呵斥道。见惯了断胳膊短腿,腹部中弹这种伤在她看来,只是轻伤而已,用不着大惊小怪。

护士说完,就头也不回的掀开了帐篷,回到了急救室,里面正在进行一场截肢手术,主刀医生还在等着呢。

两个士兵站在原地,茫然不知所措,只能看向担架队前去的方向,往等待病房走去,等待救治。

这一切都被不远处的一个老式镁光照相机拍下了,拍照的人叫lin,属于《泰晤士报》前线特派记者组组长。

她的旁边站着一个高大的白人男性,叫爱德华,是lin的组员,也是lin搭档。

lin拍完照后,这个照相机就立刻被甩给了她的搭档爱德华,然后就立即顺着那两个士兵的方向,追了过去。

“lin,你要干什么去?”爱德华看着手里的照相机,疑问道。

“那个长官需要立即止血,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奔跑中的lin,回过身来,郑重的解释道。

“那是医生该干的事情,我们是记者,今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呢!”爱德华显然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救治那个腹部中弹的年轻军官,战场上每天都要死很多人,爱德华已经麻木了。

“听着,爱德华,我们虽然只是记者,但是我们也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一条生命消失。”

见lin执意要去救那个长官,而且已经跑了一段距离了,爱德华无奈,只能跟上去,谁让lin是他的组长呢。

lin一进等待病房,一眼就看到角落里的,抬着担架的那两名士兵,坐在地上,正在焦急的等待着。

lin立刻冲过去,卸下背后的军包,拿出一卷纱布和一打绷带,还有一根巧克力。

军官应该是失血过多,意识模糊,此刻眼睛眯着,没有反应。

“你去弄点干净水来,还有你把巧克力掰碎,等水来,给他吃下去,保持体力。”lin跪坐在地上,命令道。

“记者lin,你会包扎么?”其中一个士兵有些怀疑道。

毕竟这是枪伤,不是平常的小打小伤,而且还流了这么多的血,虽然阵地上的战士基本都认识记者lin,但为了慎重起见,不免担心起来。

lin想了一下,蓦的掀开了腹部的衣服,露出了一个已经愈合的伤口,说道:

“我腹部也中过枪,知道该如何包扎,我有经验。他在医生救治之前,需要立即止血,否则流血过多,一样会死!”

“谢谢你了!”两个士兵见此,不再有疑,其中一个站起身来,拔腿就跑,去找干净水;另一个则是在掰碎巧克力,小心翼翼的往军官嘴里送。

lin也没闲着,用剪刀剪开了伤口附近的衣物,然后用纱布在小心的清理,等水来了,再用侵湿的纱布仔细的清理一遍。

再用干净的纱布贴着伤口,绷带环绕几圈,绷紧伤口,等到纱布渐渐变红,不在往外流血,lin才轻松下来。

“等医生来取出子弹就可以了!”lin如释重负的说道。

而这一幕又被拿着照相机的爱德华给拍下了,左思右想之后,对着离去的lin说道:

“lin,等等我,我有一个主意,我们可以写一篇救治伤员的报道提交上去!”

目前的战况又处于焦灼状态,联军再也无法突破得军布置的第三道防线,每日除了增添大量的伤亡外,再无任何新的进展,实在没有可报道的地方了。

lin停下脚步,低头思索道:

“我这只是举手之劳,不值一提,不过倒是可以做一个救治伤员专题报道,得先是向上面请示一下。”

令人意外的是,救治伤员的请示,第二天就得到了回复,同意进行为期一周的救治伤员专题报道。

爱德华高兴极了,不用每天奔赴前线,在战壕里乱窜;也不用担心流弹击中自己,至少自己的小命在这一周算是保住了。

从凡尔登绞肉机,到索姆河战役,爱德华已经是lin的第三位搭档了,前两位都不幸死在了凡尔登,lin的腹部中弹的地方也是在凡尔登。

战地记者是一个危险度极高的职业,但是lin似乎浑然不怕,总是走在爱德华的前头,与死神较量,拍下了一张又一张珍贵的战场照片。

最著名的便是寡妇制造者——马克沁重机枪,吞吐着火舌,无情收割联军士兵的照片,一登上泰晤士报的首页位置,立即就震撼了整个欧洲。

这几天,爱德华一直跟在lin的身后,穿梭于各个帐篷之间,采访了许多医生、护士,最后一天是要去采访被救治的伤员。

幸运的是,那名年轻的军官,后来得到了治疗,此时正躺在病房的病床上,说是病床,其实也就是在地上随便铺点什么。

年轻的军官见到lin走了进来,立刻喊道:

“记者lin,谢谢你!”

lin走了过去,脱下背包,坐在军官旁边的一处空地上,拿出记录纸和笔,说道:

“子弹取出来了?”

“是啊!不过医生说还得等几天!”军官有些无奈的说道。

毕竟军官现在只能算是捡回来半条命,只有安稳度过了术后感染期,才能完全放下心来,因为此刻抗生素还没有出现,全靠个人身体硬抗。

lin与青年军官交谈了一会,询问了一些战场上的事情,和受伤救治的细节,便准备离开,去采访下一个伤员。

没想到,却被年轻的军官叫住了,问道:

“记者lin,听说你是华夏人,是么?”

“是的!我是华夏湘省人!”lin答道。

军官从身后,摸索出一张报纸,是今天的《泰晤士报》,在首页下方登上了一张亚洲男性的照片,问道:

“他也是华夏人,你认识么?”

lin接过报纸,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上的人,突然内心深处涌出了一股酸楚,眼睛变得温润了,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一年前,久久无语。

“记者lin,你怎么了?”军官看到lin久久没有动静,问道。

“哦!没什么,他....我认识,他是我哥哥的老师!”lin背过身去,轻轻用衣襟抹了一下脸庞。

“真是巧了,你哥哥的老师是华夏的睿者,我特别喜欢《r国威胁论》,他现在又对皒国进行了分析。”年轻的军官上过大学,喜欢看一些书籍,也是偶然间看到了《r国威胁论》。

军官说的这些,lin都不知道,因为这一年来,lin都是作为一个战地记者,一直奔赴在前线阵地上。

“我先走了,报纸能借我看一下么?”lin舍不得放下报纸,问道。

“当然,我已经看过了!”军官道。

继采访完年轻的军官之后,lin又飞快的采访完另外几个伤员,把整理报道的事情交给爱德华之后,自己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偷偷拿出《泰晤士报》。

照片中的汤皖是侧着脸的,还是和lin印象里的差不多,只不过气质好像更儒雅了一些。

lin看完了照片,再去仔细的看完报道,嘴角忍不住往上翘起来一个好看的弧度。

“先生还是这样,喜欢和人打赌,万一输了可怎么办?难道真的要裸奔么?”lin心里想到。

“哼!先生肯定不会输的。”lin又想到。

lin背靠一颗枯树,头顶上有飞机掠过,5公里外就是索姆河战场,大炮的轰鸣声此起彼伏。

然而就是这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却让lin与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的内心久违的安静下来。

.......

视线拉回到华夏首都。

汤皖对皒国布党的分析以及预测,这几天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汤皖这个当事人却是不太清楚,因为10所新式学堂即将同时开建。

六爷年纪大了,明显忙不过来,汤皖必须要花些心思在上面,光是采购物料和人员分配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所以,汤皖早出晚归,不是在和六爷在合计,就是一个工地接着一个工地的走动,有时候晚了,就和工人们一起睡工地上。

因此,首常先生连续几天都扑了空,忍着一肚子的难受,焦急的等着汤皖回来给他释惑。

第4天,一大清早,首常先生连早饭都没吃,就跑来了,大牛也才刚做好早餐,正巧遇上了汤皖刚起床。

“首常兄,你怎么这么早来了?”汤皖揉了揉眼睛,迷迷糊糊的,还打着呵欠呢,这几天累的很,跑这跑那的。

首常先生脸色一喜,总算蹲到人了,忙说道:

“先生快去洗漱,我有重要事情,需要当面请教你!”

汤皖听的一愣一愣的,没往深处想,就缓慢踱步走向厨房,快速的洗漱完,还没吃上早饭,就看到首常先生,拿着一份报纸凑上来。

“先生,快和我说说,布党究竟是个什么?我这几天查阅了诸多资料,也没弄个明白。”首常先生急切的问道。

现在这个时间段,国内对于布党的研究几乎没有,仅有的只言片语也不过是一些浅显的描述,完全不能满足首常先生的需求。

汤皖只得放下手里的筷子,接过报纸,才发现,这不就是《字林西报》对自己的报道么,又看着首常先生焦急的神情,立刻意识到自己好像闯了大祸。

但是面对首常先生的殷切眼神,汤皖又不能拒绝,一时间磕磕巴巴,语无伦次。

“你让我好好想一想。”汤皖推辞道。

“好!”首常先生道,然后又起身去了厨房里,自己盛了一碗粥,自顾自的吃了起来,反正抓到了皖之先生,也不担心他跑了。

“我推荐你去看一个人的著作,看完后你就能大概明白了。”汤皖左思右想之后,还是觉得先不作布党的介绍,而是先从中心思想体系着手。

“谁?”首常先生问道。

“老马!”汤皖答道。

“好!”

........

首常先生觉得,既然皖之先生让看这个人的著作,那么自然有他的道理,等看完了,如果还不懂,就继续来问。

无独有偶的是,仲浦先生在沪市拍来的电报,送信小哥才刚刚送上门,由于鲁省地区电报网络的故障,以至于四天前的电报,今天才刚到。

汤皖一打开,看到的内容后,一阵无语,随后,把电报递给了首常先生,不由得发出一阵感慨:“首常兄,你和仲浦兄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这说明,我俩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首常先生接过来一看,笑着说道。

南成北李,岂非浪得虚名乎?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该来的还是要来,这不禁让汤皖想到由于自己的破嘴,扯出了布党的事情。

那场著名的大运动,又岂会因为自己的一张破嘴,而行至半路,乃至无疾而终?所以,汤皖暂时放下心来,又拜托着说道:

“首常兄,我这马上又要去工地,还有几天,才能闲下来,仲浦兄估计等急了,你帮我给他发一封电报,内容就是读老马的著作。”

“好!没问题!”首常先生欣然答道。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