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我在民国打酱油 > 第两百一十七章 国会上演全武行

在首都城的东直门南小街边,有一条水沟,是城内生活用水或者雨水等往外排出的渠道,而这条水沟又在城东的北侧,因此又被称之为北沟。

在北沟的边上有一条大约长300米左右的胡同,因此,这条胡同又被称之为北沟沿胡同。

秋末初冬,这个季节的首都的早晨,已经有些寒冷,院里的树干上早就变得光秃秃的,此时,正结被撒上了着一层薄薄的白霜。

汤皖今天特意捯饬了一下,穿上了崭新的青色长衫,趁着日出东方,天色未开之际,去街上买了一些营养品,向北沟沿胡同赶去。

“先生,您这是要去哪儿?”车夫看着汤皖拎着礼品,又是上午出门,肯定是去拜访人的,而且还是长辈,华夏人有个传统,拜访长辈不空手,许早不许晚。

“去北沟沿胡同,梁任公家,你认识路么?”汤皖答道。

梁任公之名,在首都可是大名鼎鼎,谁人不知,尤其是拉车这一行,就更是熟悉了。

“任公啊,拉车的都认识路,皖之先生,您坐稳了,等会就到。”车夫在大街上,原地调转一个车头,就直奔目的地前去。

其实,汤皖本应该在9月底的时候,就该去拜访任公的,但是后来的事情一多起来,就一直拖到了今天。

赶巧这几天空,于是,寻了个好天气,就赶紧前来拜访,毕竟任公可是当初声援过自己的,就是冲这份情谊,也该来行后辈之礼。

车夫在城里一顿穿街走巷,路过一条水沟,停在了一处四合院的门前,指着院子就说道:

“皖之先生,这里就是任公的家!”

汤皖赶紧下了车,从兜里掏钱,付给了车夫,走到门前,伸手轻轻扣响了门环,而后就静静的等人来开门。

这是一处寻常的院子,古朴的门楣,围墙是青砖砌成,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汤皖只看了一眼,就转头看向了门口的小沟,和远处已经露了全脸的太阳。

大门处传来了开门的声响,片刻后,出来一个年轻人,看了一眼汤皖后,捂着嘴,惊呼道:“皖之先生?”

“是我是汤皖,请问,这是任公家么?”汤皖看着眼前这个眼睛瞪得老大的年轻人,问道。

“是!是!”年轻人赶紧答道,然后行礼,请汤皖进去,兴奋的冲着院里就喊道:“父亲!父亲!皖之先生来了!”

任公早就起床了,此时正在书房里,迎着朝阳,在读书,听到大儿子的呼声,立刻起身,来到院里。

“好你个汤皖之,许久都不来,怎的今天来了?”任公手里还拿着一本书,用着极为熟络的话,和汤皖打着招呼。

却是让汤皖一下子没了生疏感,弯腰行礼后,说道:“任公,一路上耽搁了些,好在是终于到了!”

“不晚,不晚,你最近事情多,我是知道的!”任公在前面领着路,进入了花厅,示意汤皖坐下,又指挥着大儿子说道:

“思诚,去沏一壶茶来!”

“嗯!”思诚答道。

“这是老大,现在水木读书!”看的出来,任公对思诚很是满意,从脸上的笑容就能看出,这是一个父亲最真实的表现。

“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看得出来,令公子将来成就斐然。”汤皖由衷的夸赞道。

事实上,也正如汤皖所说的这般,梁思诚后来成为了一名建筑学家,一生致力于华夏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更有华夏近代建筑之父的美誉......(此处不八卦了)

“哈哈....皖之谬赞了!!”听到汤皖如此赞叹,任公发自内心的开心,正好思诚端着茶水来了,任公招呼道:

“皖之,请喝茶!!”

看得出来,任公对汤皖的到来很是欣慰,对于汤皖的动态也是很了解,轻轻抿了一口茶后,就聊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发生的事情。

“我的那位老师呀,是一直没停过,这么些年来,始终不肯走出来!”任公叹息着,脑中把前几十年的时间简单的过了一遍。

“当今世界,无时无刻不再变化,岂能故步自封,过去的上百年,已经有了惨痛的教训,需要自省啊!”任公又说道。

“任公说的在理,可是,先今依旧有许多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呢!”汤皖嘲笑道。

“他们那叫不知变通,从维新开始以来,铁打的事实已经证明,帝制就是死路一条。”任公十分悲愤道。

汤皖撇撇嘴没有说话,这个已经不用过多说,只是拿起茶杯,轻轻吹了一口,品尝着清茶,入口苦,而后才甘甜。

“皖之,你对如今局势如何看待?”任公突然问道。

汤皖想了想,踌躇着,说道:

“民智未开之际,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不过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2000年了,又岂是那么容易开化的,这可是一项大工程。”任公多年以来,一直细心的观察着这个国家,很是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

“我们已经在做了,明知虎山行,方能显我辈男儿之本色!”汤皖却是微笑着回答。

“我看到了,先有《新年轻》,后有《星火》,星火,星火,星星之火....”任公说着说着,渐渐变成嘴角喃喃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便是我们《星火》的宗旨!”汤皖解释道,这一条路已经被证明是对的,因此汤皖信心十足,说道:“现在摆在眼前的就是一片枯黄的野草地,东风已经准备就绪,就差一把火了!”

“难,难啊!”任公何尝不知道,只是这么多年的经历,已经让任公才40出头的年纪,就已经生了不少白发,豪情不在。

汤皖现在意气风发的样子,又何曾不像任公当年一样,曾经一声维新的呐喊,给封建闭塞的苍老华夏大地,带来了新思想。

自那次之后,各种救国方略接踵而至,维新,自强一路至现在,毫不夸张的说,整个华夏,都因为任公那一帮人,而发生了改变。

然而就是曾经的那帮人,死的死,伤的伤,到如今,已然不多了,能秉持了一颗初心,依然为国操劳的就更少了。

任公落寞的眼神,让汤皖看的心疼,通过别处来的消息,汤皖知道任公致仕主意已定,只好关心道:

“任公,可是日后要醉心于学问一途?”

“看来,你们都已经知道了,是有此打算!”任公哀叹道,但来自骨子里的倔强,让是不允许任公向对这个贫弱的国家置之不理,只好换了种方式延续任公的倔强。

“培养子女,让他们为之继续奋斗,这是我能做的最后的努力了!”

然而,正是任公这最后的努力,却是造就一段佳话,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被后世网友戏称史上最成功的老爸。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汤皖站起身来,一脸的真挚,行文人礼,说道:“任公之品德,我为之钦佩!”

任公却是摆摆手,沮丧的说道:“皖之啊,准备的说,我应该是个逃兵,当不得此称赞。”

“不,父亲,你不是逃兵!”侍立于一旁的思诚突然说道,“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十六岁的思诚,在这个时代,已然是一个大人了,正是这一番话,却是让任公热泪盈眶。

恐怕没有人能理解,一个人对毕生所追求的事业,亦如当初有多么的热爱,那么当他挥手离别的那一刻,亦如现在,就会有多么的痛苦!

任公端起茶杯的手有些颤抖,喝了一口茶,平复了一下心情,看向汤皖,忽然说道:

“太炎先生曾说,待祖国山河,国富民强时,要让他的后人在清明和冬至的时候告诉他,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汤皖道。

“思诚,听到没,莫忘记了此事!”任公先生郑重嘱咐道。

“父亲,说这些还太早!”思诚回复道。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莫让我到了下面,还要向太炎先生讨消息,我可拉不下那个脸!”任公却是开起了玩笑。

“任公,此事无需担心,您的后辈都将是您的眼睛,替你看尽这世间风月......”汤皖道。

“哈哈哈.....此句甚好,甚好啊!”任公哈哈大笑。

........

不知道为什么,与任公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汤皖总是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悲情,但是自己又是一个见不得悲情的人。

因此,汤皖选择离去,没有接收任公挽留,一起吃饭的邀请,却是带着任公的愿望,毅然决然的出发了。

午后的阳光正盛,汤皖从任公家回来后,匆匆吃完了饭,就躺在院里的躺椅上,一边品着茶,一边眯着眼,看着湛蓝的天空。

脑中,任公落寞的眼神总是挥之不去,汤皖蓦的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仿佛越来越重了。

渐渐的,一股困意袭来,汤皖睡了过去,不知道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听见有人大喊。

再一听,乃分辨出是钱玄的声音,汤皖揉揉眼,坐起身来,忙问道:

“怎么了,大呼小叫的,出了什么事情?”

钱玄应该是一路小跑回来的,脸上挂着汗渍,摇醒了汤皖后,先是给自己倒了一杯茶,然后一饮而尽,才说道:

“皖之,刚得到的消息,松坡将军在曰本去世了!”

乍听之下,汤皖还没反应过来,然后瞬间意识到了什么,是了,松坡将军身体本就不好,在湘西打了几个月的仗,怕是加重了病情。

“将星陨落,华夏失之,可惜!可惜!”汤皖惋惜道,而后又嘱咐钱玄道:“德潜,麻烦你以《星火》的名义,写一篇悼文吧!”

“嗯!好!”钱玄道,想了想,又说道:“松坡将军留有遗言: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松坡将军一生虽短暂,但却是我华夏近代史上,绚丽的一颗流星,绽放了他的光芒,当以国士待之,怎可薄葬!”汤皖感慨道。

松坡将军率军从西南角起义,直接导致了袁老大的皇帝梦破碎了,维护了共和,是具有积极历史意义的,作为国士,无可厚非。

第二天,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大家对松坡将军的悼文,表达了对松坡将军的哀悼。

果然,华夏官方也表了态,将在湘省的岳麓山为松坡将军举行国葬,肯定了其一生的成就!

松坡先生虽以远去,但是生活依旧在继续,从十月初,《星火》与仲浦先生联手喷康师开始,至十一月,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喷“孔”运动!

仲浦先生在沪市高举“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首都则以《星火》的火力最为猛烈,因此遭到了诸多守旧人士的围攻。

其中以凰坎教授为代表的的守旧人士,在报纸上发表了多篇文章,与《星火》隔空对喷。

然而,引起此番大战的康师,却是蓦的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但是喷的正上头的双方人马,哪里管得了那么多。

其中《星火》以钱玄,迅哥儿的战斗力最猛,汤皖和秋明先生只能助攻,外加有演变成下一个钱玄迹象的首常先生助阵。

《星火》几乎是按着守旧派猛锤,关键时刻,辜教授到底是忍不住了,开始替守旧派站台,发表了多篇重量级文章,双方倒是打的个平分秋色。

却不想,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喷“孔”运动,在这一天,却是被衙门里的一件大事所遮盖住了。

那就是“研究系”和“商榷系”,在国会议案时,双方议员大打出手,摔桌子,扔板凳,撸起袖子,互相下场肉搏。

此事一发生,消息立刻就像是插了翅膀一样,满天飞,不消半天,整个首都城都知道了。

第二天,所有的报纸都刊登了这一消息,平津的《大公报》率先披露了国会打架的前因后果。

首先是北方的进补党人汤华龙和刘崇佑组建了“宪法案研究会”,但是进补党内也有别的声音,于是,不同意的人则另成立了“宪法研究同志会”。

进补党的代表人士就是任公,但是任公此时已经没了争斗的心思,于是汤华龙和刘崇佑就成了进补党的大佬。

另外说一句,首常先生的《晨钟报》就是进补党的报纸,不过,干不了多久,首常先生就要辞职了,因为首常先生的理念与其不一。

而南方的国抿党内部更是不团结,分成了无数个小帮派,你看我不爽,我看你不爽的,也就占着人多这个优势。

因此,国抿党内,时任内务总长的孙洪伊,见此情形不对,怕是要干不过进补党,要在国会议案时吃大亏。

于是,果断号召所有的国抿党人,团结起来,劲往一处使,拳往一处揍,干翻进补党!

最后,在孙洪伊的百般协调下,国抿党内算是暂时放下了成见,成立了“宪法商榷会”,成了国会第一大党。

北方的进补党一看,还能这样,于是,也果断大手一挥,“宪法案研究会”与“宪法研究同志会”立刻无条件合并,变成了“宪法研究会”!成了国会的第二大党。

这两派在其它问题还好说,但就在制定宪法的问题上,有着严重的分歧,因此,双方矛盾一直堆积和激化。

国会上,每当有提案时,需要有三分之二的赞成票,提案才能被通过。

但是,国抿党的提案总是遭到了进补党的反对。

最终在这一天,彻底双方爆发了,因此就有了在国会上演全武行的名场面。

国会里的乌烟瘴气被彻底捅了出来,空降全国热门事件排行榜榜首,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原有的喷“孔”瞬间消失殆尽。

大家纷纷调转喷口,开始对着国会两党喷,随着事件的发酵,不断的有黑料被爆出,引起了各界人士极大的不满。

然而,这些黑料与真正的大料想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徐树铮。

相传此人才华横溢,文武双全,但是据有人透露此人刚愎自用,目中无人。

徐树铮在20岁的时候,正值年轻气盛,一腔热血,恰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便立志报国。

从其父亲的床头柜偷了路费,要从金陵独自前去首都,投笔从戎,为国效力。

但是,被其母亲发现了,坐着驴车,一路北上,连夜追赶,愣是把徐树铮找回来了,此投笔从戎第一次失败。

徐树铮在21岁的时候,写信给时任鲁省巡抚的袁大头,在信中,徐树铮大谈国事兵将,有理有据,井井有条,深受袁大头赏识。

奈何袁大头其母去世,此时正在丁忧,不能离身,于是,就托时任鲁省观察使朱钟琪前去考察一番。

哪知却被高傲的徐树铮根本就看不上以名士自居的朱钟琪,拒绝见朱钟琪,由此引来后者大怒,专门写信骂徐树铮,此投笔从戎第二次失败。

两次的失败,让徐树铮空有抱负而不得施展,郁郁不得志,开始了四处飘零的生活,但是老天终归还是偏爱了徐树铮一次。

在其落魄流浪至大明湖畔的时候,遇到了在袁老大手下干活的启瑞,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很快被启瑞引为知己。

徐树铮开始当了启瑞的记室,就是专门替启瑞写文章之类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秘,正式开始了其职业生涯。

这两人一搭档就是十几年,直至现在,徐树铮已经是启瑞办公室的第一秘书长。

因此背后有启瑞的撑腰,徐树铮平日里态度颇为傲慢,在衙门里横行无忌不说,还时常指指点点,无论是谁遇到他,都得客客气气的叫上一声秘书长。

连黎黄陂都不被其放在眼里,就更别提黎黄陂的手下,国抿党大佬,内务总长孙洪伊了,因此,两人互相不对付。

不是今天你搞我一下,就是明天我搞你一下,最后演变成直接在衙门里当面互喷,若非有其他人在场,怕是要当场动手。

而且这样的场景已经出现了很多次,这俩人的行为也深刻暴露了启瑞和黎黄陂的不和,已经快到了爆发的阶段了。

于是,充当和事佬的卜五先生,一次又一次的在其中调解徐树铮与孙洪伊的矛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