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我在民国打酱油 > 第二百七十八章 百年孤独

我在民国打酱油 第二百七十八章 百年孤独

作者:疯狂的小芦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11-05 20:40:45

如今是8月份的,天气燥热,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难民们进不了城,蜷缩在当局划定的一个小圈子里面,全部集结在城外的野地里。

晚上,仅有一些草棚子供遮挡露水,其余大部分都是背对黄土,肚皮朝天,露天休息。

而且,蛇虫鼠蚁,蚊子横行,排泄物也没法处置,总之便是脏乱差占全了。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拖儿带女的,孩子们都还小,又招惹蚊子咬,个个脸上身上全是包。

最主要的是,如此大规模的人群聚集,卫生条件又差,很容易滋生传染病。

这个年代,医药还不发达,一旦发成传染病,伤害是空前的,首都城70,又无防疫准备,简直不敢想象。

目前还是盛夏时节,野地里还可以勉强休息,再过俩个月就要入秋,天气陡然转凉,就要面对严寒了,那又将是一个大麻烦。

总之,目前的旱灾形式很严峻,向公众募捐无疑是最好的方法,此一点得到了全部人的同意。

大家一边心思不定的吃着饭,一边就把募捐事宜给敲定下来了,由秋明先生带头行事便可。

大概是胡氏直第一次与众人见面,想表现的积极一些,因此对于慈善事业异常的踊跃。

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众人也没了喝酒的心思,倒是白糟蹋了君嫚精心准备的一桌子好菜。

席间,皆呜呼哀叹,只是一帮书生,在枪杆子面前又能做些什么呢?

无非是发几句牢骚话而已,于实际没有一丝用处,也管不到即将而来的南北大战。

现在这个时间段,众人还可以骂骂当局,发一些牢骚,再过几年,等到张大帅入关,可就没有这么讲究了。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是也,绝无谈道理而言,动不动请喝茶是常事。

汤皖沉默不语,只怔怔而坐,综合着首常先生和秋明先生的见闻,愁云惨淡,吃不下一口菜。

不禁思绪漂浮在天际,想要在这混乱的天际间,为华北百万难民寻一条出路。

历史上,这次的护法中间经历几次转折,先是冯老总在中间态度摇摆不定,与南方暗中私通,提议主和。

在湘省的战事失利,是直接导致皖直决裂的开始,后启瑞不满冯老总暗中趋和,提出辞职,回到了平津小别野,组织了13省督军。

冯老总被迫让步,皖系重新掌握军政大权,直系打头部,集中力量,下湘省,攻岳阳。

在此一战期间,直系的后起之秀吴佩孚,展现了过人的军事天赋,带剑书生正式登上了近代史的大舞台。

如此想来,又是一场绵绵不绝的南北拉扯战,若是指望他们去管华北的百万数目之多的难民,怕是母猪也会上树了。

但是眼看着百万难民流离失所,易子而食,汤皖扪心自问做不到,必须要做点什么了,郁结之下,脸上阴晴不定。

在内务总长王揖唐面前的几次碰壁,其中未尝没有启瑞给汤皖的警告之意,既然不加入“朋党”,那么就不要妄图从中得到帮助。

几件事事情的交错纵横之下,促使汤皖心中郁结不已,很艰难的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靠人不如靠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满桌子美味的食物,也渐渐失去了滋味,燥热的天气往往使人作出冲动的举动,但是汤皖此刻的脑子异常的清晰。

沉沉的吸了一口气后,汤皖蓦的于席间站起来,看向了草棚子外的炎炎夏日,渐渐的闭起了眼睛。

众人都被汤皖这一行为迷惑了,唯有迅哥儿和钱玄若有所思,示意大家安静,不要打扰。

依着往日这般情况,知道汤皖大概接下来要说些什么话,此时正在酝酿情绪。

片刻过后,汤皖睁开了双眼,眸子里多了一丝决然,喊道:

“诸位先生们,我们需要做些什么了,百万难民于前,他们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我们既以决定要救首都城的难民,为什么不再迈出一步,去救整个华北的百万难民呢?”

“难道他们就不是我们的同胞了么?有些事情,我们应该要去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呢?”

“皖之,我们现在救济这么点难民就已经捉襟见肘了,疲于奔波,百万难民,我们如何能救得过来?”秋明先生从实际情况出发,问道。

“现在不是讨论能不能救,而是先确定要不要救,得先定下这个前提,再去商讨如何去救,我的提议大家讨论一下。”汤皖这一刻脑子异常清晰,在“主义”和“实际问题”之间,决定先从“主义”入手,统一战线。

又言:“因为这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克时难,非我一人之力可比之。”

“要救!”钱玄第一个举手支持,附言道:“把这场旱灾当作一场战役,那么救济百万难免便是一场保卫战,我!钱玄!这辈子绝不赞同未战先怯!”

迅哥儿在口齿咀嚼间,未说一字,只是淡定的举起了手,表明了态度。

“豫才,你就不说些什么吗?”钱玄问道。

“说什么?”迅哥儿不解,却是疑惑道:“说的多了便不想做了,我喜欢做事,只需告诉我要做什么,为何要这么做就行了。”

桃园三兄弟已经明确表态了,仲浦先生稍稍思索之后,也举手表示同意,应和道:

“定下个章程,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既然下定决心去做,便要做好。”

“好!”首常先生情绪激动,大喊道:“皖之,我就知道你一定不会坐视难民不管,既然如此,我便把我知道的全部说出来!”

“嗯?”汤皖眉头一皱,顿时觉得事情不简单,连忙问道:“首常,快说,到底如何了?”

首常先生如实道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听沿途北上的难民说到,在鲁省和河北,山西都发生了大旱灾。

当局没有任何救灾措施,老百姓没吃的只能逃荒,从7月就开始有难民陆续离家逃荒了,现在是8月,换算一下,难民潮很快就要到来。

汤皖心里衡量着,突然想到了什么,朝着厨房就喊道:

“君嫚!君嫚!”

君嫚系着围裙从厨房急忙跑出来,手还在围裙上蹭了几下,疑惑道:

“皖之先生怎么了?”

“市面上粮食是不是涨价了?”汤皖问道。

“是啊,从上月开始,就缓慢涨了,到今天已经涨了不少了,南方来的稻米已经涨了大概半成。”

南方稻米一般都是通过水运到首都,京杭大运河现在断流了,只能通过海运到平津港口,然后再走陆路到首都,如此一来,成本加上了不少,稻米涨价不奇怪。

“那关外的大米呢?”汤皖又问道,随即拍了自己的脑门,暗道糊涂,南方的稻米既然涨价了,那么东北的大米自然也涨价了,粮行们岂能放过这个涨价的机会。

“自然也是涨价了!”君嫚答道,却是不明白一帮双手不沾阳春水的先生,怎么就担心其粮食来了。

“你先去忙吧!”仲浦先生道,随后拍拍手,看向众人,说道:

“有不同意见的,尽可提出来,我们一起再讨论讨论!”

刘半夏和启明没有意见,秋明先生更是没意见,胡氏直也表示支持,见此,仲浦先生直接把桌子上吃了一半的菜撤了。

就这样,在炎炎夏日的草棚子下面直接开起了会,大家开始讨论起接下来的操作。

所谓赈灾便是需要粮食,而粮食是需要花钱买的,因此,话题就都转移到了如何搞钱上来。

公开募捐是一种方法,但是光靠这一种方法显然不够,仲浦先生提议:

“募捐处不单设置首都一处,沪市等大城市也要设立,我们也不单要在首都掀起舆论,更要在全国掀起一股舆论,让全国上下都参与到赈灾上来!”

“人手怕是不够!”秋明先生提示道。

“北大的学生和首都的有志学生都可以吸纳进来,他们有的马上就要毕业亦或者这个夏天刚毕业的,尽可当做一个社会实践,参与进来。”钱玄建议道。

“这个办法好,比如赵氏严这样的就不错,还有你们北大学生会,我赞同。”首常先生道。

“在舆论这一块,单靠我们声势不一定够!”汤皖担忧道,主要是启瑞目前对于难民这一块暧昧不清。

汤皖不清楚启瑞是单针对自己,还是原本就针对难民这件事,如果是针对汤皖自己,大不了汤皖低个头。

可若是针对这件事,那么舆论就有可能会被压制,这才是汤皖最担心的地方。

一旦舆论被压制,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那么对于全国募捐则是致命的。

“你是想联系他们?”迅哥儿突兀的问道。

“我相信,他们会同意的,一旦我们所有人都聚集于同一个问题上,必定引起全国范围的讨论。”汤皖极其确定道:“我亲自登门去找辜汤生,他一定会答应的。”

“他会答应的!”仲浦先生补充道:“在大义面前,辜汤生比任何人都看的清。”

第一步便是制造全国范围内的一场舆论,让华北巨大旱情真相让所有人知晓,然后则是设置募捐处。

但是如此还不够,汤皖再次议题道:

“组织义演,群星荟萃的义演!”

义演在这个时代不稀奇,之前已经有过许多成功的例子,不过以往仅此于义演的演出费作为捐赠之用,面对百万难民,显得杯水车薪。

而汤皖想搞一个大的,借照后世的例子,在义演之后,搞一个盛大的慈善晚宴,组织一场拍卖会。

当汤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大家纷纷觉得甚是稀奇,又觉得应当如此,只是拍卖什么东西呢?

“比如秋明先生的字,梅大师的个人物品,迅哥儿文章的原稿,和名人之物等!”汤皖说道。

还可以这般操作?大家纷纷被汤皖的脑洞所折服,而最后的举办地,汤皖也建议放在沪市,避免了南北双方的干涉。

只是这一番运作下来,怕是要把某些人给得罪死了,汤皖甚至能想到,自己绝对会成为不待见之人。

本来,当局就不想管难民的事情,但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管。

而且,舆论起来了,当局首当其中,定然要被许多人骂,他们岂能给汤皖这个始作俑者好果子吃。

因此,关于这一点,汤皖不打算把这其中得了厉害关系挑明,免得乱了军心,牵连到别人。

谈完了事情,喝了几杯茶,大家就开始依次退去,准备开始回家写文章,制造第一波社会舆论。

汤皖踱着步子,缓步慢走,愁眉紧锁,却是听见了仲浦先生呼唤的声音,旋即转过身来,问道:

“仲浦兄,可还有什么事?”

仲浦先生低头沉思片刻,走上前来,总觉得汤皖藏着什么没说,于是,凑到耳边,道:

“有什么事,记得和我说,多一个人多一个办法。”

汤皖低头浅笑,应付的点了点头,便转身离去,也是在这一刻,正式下定了决心,这件事就让自己一个人抗吧。

他们这些原本就存在的人,还有他们的历史任务需要完成,而自己不过是一个匆匆的时空过客。

原本历史上的这次大旱情,本就被一笔带过,至于到底有多少人因此而亡,最终也没有个定论。

史书上的匆匆几笔,后人不可得知,但是汤皖亲眼目睹,如此之人间悲剧,又岂能袖手旁观呢?

胡同里依旧人来人往,孩子们在肆意穿梭玩耍,挑货郎高声吆喝着,引得一帮孩子们围观,直流口水。

微微西斜的阳光,在南边围墙下投放出一片阴凉之路,汤皖带着头,进入了这片微凉之中,刚一伸手就触碰到了烈阳,可谓如履薄冰不为过。

这一路上,汤皖寡言少语,尽可能快速的回家去,仔细想想如何去暗中布置,尽量把主犯这个头衔给拿下来。

尽管汤皖已经在全力掩饰了,却还是被身后的钱玄瞧出了异样,在一处开阔地方,追上了汤皖,便质问道:

“皖之,你停下,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没说?”

汤皖平淡如常,敲不出一丝慌乱,风轻云淡道:

“能有什么事?”

钱玄却是不信,直觉告诉他,汤皖定然是藏着什么了,便又执著的说道:

“你定是有事,不然在这大热天的,为何走的如此之快?”

“回家写文章而已,刚理出了些思绪,想尽快落笔!”汤皖搭着话,就往前赶去。

与钱玄在大门口的台阶上分开,汤皖一头钻进寂静的房间里,开始在脑子里仔细搜索这次旱情的相关历史资料。

然而,只是得到了只言片语——1917年夏季,华北旱灾,护法运动起.......

史书真是一点都不温柔,明明是致使千上百万人流离失所的大旱灾,却是只得了四个字的一笔带过。

沪市的十里洋场,灯光酒绿,平津不夜城大舞台,首都八大胡同闻名全国.........

真是不敢相信,大旱灾发生的同时,这些地方仍然昼夜喧闹不止,繁华依旧,俨然一副太平盛世之模样。

他们纸醉金迷,舒心的过着奢华的上等人生活,而华北的老百姓已经开始饿的吃树皮、野菜、观音土。

天堂令人向往,地狱也不可怕,然而处于天堂与地狱相交地带的人,才是无比痛苦。

既得不到天堂的关爱,也下不去地狱一了百了,只能于挣扎,于迷茫,于纠结,徘徊于这个世界上。

那么这百万难民是犯了什么错?否则为何要遭受此般人间悲剧呢?

答案却是“没有”,他们没有犯错,他们本就是普普通通老百姓,能有什么错?

如果非要给他们定一个罪名的话,无非是多呼吸了一口空气,多吃了一粒米,多看了一眼这个世间。

一句话以蔽之,他们投错了胎而已,他们应该执着于当一个游魂野鬼,忍上百年孤独,只为等待那一个黄金盛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