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跃马大唐 > 第九二四章 睨墙

跃马大唐 第九二四章 睨墙

作者:大苹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11-14 03:24:43

成都城中,从午前李隆基颁布退位诏书之后便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这混乱不仅是可见的混乱,更多的是内心中的迷茫和慌乱。全城近两百万百姓和难民一下子被这个惊人的消息震的晕头转向。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昨天还一切如常,怎地今日忽然大唐便多了个新皇,老皇帝便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了?事前竟无一丝征兆,事情变化之快叫人难以接受。

无论如何,在众多百姓心中,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的玄宗早已在他们心中生了根。不管玄宗近年来多么的昏聩,做了多少荒唐事,导致大唐陷入了如今的混乱局面之中,但他毕竟是大唐几十年来坐在宝座上的那个人,百姓们也习惯了那个人坐在宝座上。而现在,老皇帝忽然间便让位了,传位的还是那个在民间名声极不好的寿王李瑁,这让很多人心里一下子变得空落落的。

李瑁在民间的名声可差的很,当然原因便在于他被玄宗夺了女人的缘故。因为此事,这位寿王在民间被看做是懦弱和无能的代名词,市井汉田舍奴们相互间吵嘴辱骂对方的时候,甚至都有以寿王这件屈辱之事衍生出的骂人的话相互攻击侮辱对方。映射对方家里发生了不伦之事,而对方却无能为力。可想而知,百姓们对于寿王的印象差到了何等的地步。

相反,人们对于玄宗却没有过多的指谪,一方面那是当今陛下,他们也不敢放肆调笑,另一方面玄宗在这件事上是胜利者,而胜利者总是让人崇拜的。大唐是个民风开放的时代,这年头父亲抢了儿媳妇虽然是丑事,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被抢了老婆的那个人懦弱无能,甚至主动献上自己的老婆献媚于玄宗,这才是让人不齿之处。

而现在,正是这个让人不齿的人当了皇帝了,人们心中的别扭劲可想而知。

当然,很大一部分人并不在意谁坐上了那个宝座。普通百姓只关心乱世之中的苟全,只关心家人的生计,谁当皇帝于己无干。但这件事发生的突然而蹊跷,人们总是要猜忌是否有什么大事要发生。本就在乱世之中,再来一场萧墙内乱,这日子还过不过?

另外一部分的精明的投机者已经开始想着后路,既然老皇帝退位,新皇帝在灵州登基,那么理所应当抛弃太上皇去效忠新皇。没准在太上皇这里得不到的东西会在新皇那里得到。所以这部分人把这件事看成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谓乱世出豪杰,乱局机会多,在成都半死不活,还不如去灵州碰碰运气。

抱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城中舆论如沸,人心浮动。街市之中百姓们相互打探着消息,议论着这件事的来论去脉。各种版本的消息像是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在成都城的大街小巷之中流传变味和滋生扭曲。

几处城门口更是从午后时分便开始有人离开,特别是一些抱有投机心理的官员和文人们,他们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灵州,匍匐在新皇的脚下表达效忠之心。因为他们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继位老皇帝任命的官员大多数都将被更替,这时候若是早一些去觐见新皇表示效忠,说不定便能得到丰厚的奖赏以及梦寐以求的职位。

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就连城中的一些小吏乡绅乃至部分百姓们都开始收拾物事意欲出城奔赴灵州去,一时间几处城门口人马喧嚣拥挤纷扰,闹得人心惶惶。

李宓率神策军维持着城中的秩序,他早已接到王源的命令,一定维护城中的安定。至于那些要离开成都的官员和百姓们,王源的命令是:一律放行!王源巴不得他们滚蛋,因为他们留在成都也是负担,王源也绝不愿强留一人在成都城中。

当然,绝大多数百姓虽然心中慌乱迷惘,但他们还是清醒的。特别是剑南成都本地的百姓,他们只会盯着王源。只要王大帅在成都,打死他们都不会离开。因为他们这么多年来已经在大帅的荫蔽之下过着安定的日子,他们相信只要大帅在成都,一切便无大碍。天塌下来自有大帅替他们撑着,地陷下去自有大帅替他们堵着,王源便是他们心中的那根定海神针。谁当皇帝他们不关心,只关心大帅是否离开成都。

一片混乱之中,散花楼左近的皇亲国戚们的住处却静悄悄的。在散花楼西的一座大宅院之中,一个由李珙召集的,几名王爷参加的会议正在进行。上午从王源的宅中告辞回府之后,李珙便立刻派人将在成都的几位皇子们请来聚集一处。虽然对于这位二十六皇子的最近的作为很是不满,但现在这个时候,众皇子们早已放下了对李珙的成见,欣然赴约了。因为当皇帝的不是李珙,而是李瑁。对于几名有意染指皇位的王爷们而言,现在李珙不是他们的对手,现在大家都是同为天涯沦落人,都是失败失意者。

四方大桌的四周,坐着十三皇子颖王李璬、十六皇子永王李璘、十二皇子仪王李璲、以及二十七皇子恒王李瑱。丰王李珙坐在东首主位上,正指手画脚说着话。

“诸位皇兄皇弟,我请你们来是有件事要和你们商议。今日之事你们应该已经全部知道了,寿王在灵州登基为帝了,父皇退位为太上皇了,一夜之间什么都变了,此事和咱们兄弟大有干系,我不得不请你们过来议一议对策。今日之后时局便大不同了,各位皇兄皇弟对此有何高见,可以畅所欲言。”

诸皇子沉默着,无仁愿意率先说话,虽然他们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一肚子的怒气要发泄,但他们不愿轻易开口。

“十二哥,你是在座兄弟们的长兄,可否请十二哥率先说一说关于此事的看法。”李珙看着垂首沉思的李璲道。

李璲抬起头来,见众兄弟的目光都看向自己,倒有些紧张。他是个谨慎之人,轻易不愿表露心迹,虽然对于寿王李瑁的登基他也感到震惊和愤怒,毕竟他是在世皇子之中最年长的一个,本来是最有资格获得皇位的,他自己也一直这么想。可是现在,事情到了如此的地步,他也不愿再去说些话来导致将来成为把柄。

“我没什么好说的,事已至此咱们便该顺应天意便是。既然是父皇传位于十八弟,我是坚决拥护父皇的决定的。总之我大唐皇位在自家兄弟手中,无论是寿王还是在座各位兄弟继位,当兄长的都是赞成的。”

李璲的话收获了一片白眼,性子火爆的十三皇子李璬当即冷笑道:“十二皇兄倒是大度。但为何我听说不久之前,你在府中私下饮酒之时,还和你的府中幕僚们说自己是长兄,太子立长乃是规制,你才是太子的人选?怎地现在变得这么大度了?”

李璲怒道:“十三弟,我私下里的话你怎知晓?莫非你还在我府中安插有眼线不成?”

李璬冷笑道:“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有什么隐瞒的?不错,你府里我确实有眼线,不仅是你,在座的几位弟弟的府里我都有眼线。我也不矫情,我也是想当太子的,所以我安插眼线在你们的府里,便是希望知己知彼,随时掌握于我有利的消息。我不怕跟你们明说。”

此言一出,众皇子们面色大变,十六皇子永王李璘指着李璬的鼻子骂道:“你混账,这等事你也干得出来,当真是昏了头了。居然在我们府里安插眼线窥伺于我们。简直令人发指。”

李璬冷笑道:“十六弟,莫装的这么无辜,你以为我不知你的勾当?我府中幕僚张文生不是你的眼线么?莫以为我不知道。二十六弟府中的仆役李球儿也是你安插在他府中的眼线。大伙儿都不干净,我敢承认,你们却不敢。”

永王李璘面目涨红,指着李璬说不出话来。仪王李璲冷声道:“十三弟,你太过分了。咱们是兄弟,你怎么能这么做?这件事若是禀报给父皇,你知道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李璬反唇相讥道:“十二哥,你也莫装好人。你在府里做戏,让婢女们叫你陛下的事若是我告知了父皇,你又是什么下场?”

李璲愕然张口,满脸震惊。

“我敢说出来是因为我宁当真小人不当伪君子。不像你们,又想当太子,想坐那个宝座却嘴上还要说不想。想便是想,咱们都一样。现在说开了有什么不好?现在那些眼线也没用了,因为现在皇位已经被咱们那个闷声不响发大财的寿王兄弟攫取了。我们这些人也正是可怜,一个个争的头破血流,最后还是让别人不声不响的得了。哈哈,真是可笑可悲的很。”李璬苦笑着大声道。

众人无言以对,李璬的话说的不错,都已经这时候了,还计较那些小节有何用?已经被别人捷足先登了,还说什么?一切已经毫无意义了。

众人沉默无言,一想到再无努力的动力,盼望之物被被人得到,众人便如泄了气的皮球一般都不愿说话了。

李璬转向李珙道:“二十六弟,你今日叫我们来的用意是什么?如果你希望我们因为失望恼怒而相互争吵的话,那么你做到了。倒是你,攀上了王源这棵大树。那王源十几日前还率领群臣向父皇举荐你为太子。在座众兄弟们之中,你应该是最接近皇位的那一个,现在你也应该是最失望的那一个吧。我们这些人虽然有心,但却都机会不大,我想你才对这件事最有感触才是。何不当着兄弟们的面说说你心中所想?”

众皇子纷纷点头道:“是啊,二十六弟,你怎么不说?叫我们来到底有何意图,我们也都不知道。”

李珙忙拱手道:“诸位兄弟,今日请你们来自然是有原因的。关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其实我知道一些惊人的内情,但我不知该说不该说,毕竟现在木已成舟,寿王登基父皇退位,一切都已定局了。”

“哦?二十六弟,你知道什么内情?说出来给兄弟们听听。”李璬等人忙问道。

李珙咂嘴道:“我怕这时候说出那些事来,会惹上一身的麻烦。我说可以,但是在座的各位兄弟若是散发出去,说是从我口中而出,那我可不认账。”

永王李璘大声道:“二十六弟,你但说便是。今日之事只在今日,事后谁要是出卖自家兄弟,便是乌龟儿子王八蛋。”

众皇子大翻白眼,永王恐怕真的不是父皇的亲生儿子,否则怎会说出这样的话来。难怪父皇不喜欢他,他长得也完全不像父皇。

“我倒也不是要兄弟们赌咒发誓什么的,只是这件事干系到寿王登基为帝之事,极为重大,所以我才不敢随便说出口。”李珙继续吊着众人的胃口。

李璬大声道:“二十六弟,你知道什么便说,这般磨蹭作甚?现在咱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李瑁当了皇帝,咱们兄弟的日子都不好过,你还遮遮掩掩作甚?”

李珙咳嗽一声,点头道:“好吧,既然如此,我便直言了。我在邀请兄弟们来我府中之前刚刚从王相国的府中回来,王相国在不经意间透漏了一个消息,我听后惊愕不已。王相国告诫我万万不能传出去,但我岂会理会他的话,我觉得应该和兄弟们说清楚,免得兄弟们都蒙在鼓里。”

“快说快说,可急死我们了。”众皇子催促道。

“是这样,父皇自称传位于李瑁之事其实另有蹊跷。李瑁在灵州登基之事根本就不是父皇的授意,父皇只是派他去灵州办事,但他勾结了李光弼和郭子仪冒充说是父皇传位于他,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他是强行登基,叛父自立。”李珙声音低沉的说出这番话来。

“什么?”

“此话当真?”

“这事可有凭据?”

李珙的这番话像是惊动了一池水鸭子,几位皇子目光之中精光四射,脖子伸得老长,纷纷惊愕发问。

“诸位兄长,我说了,这件事是王源无意间说漏了嘴被我知晓的。我当时也惊的一身冷汗。事后我也追问了缘由,王源实在拗不过我,便说了内情。”

“他是什么说的?他又是如何知晓的?”李璬连声问道。

“王源说,这是父皇亲口对他说的。在王源他们觐见之前,父皇召见了王源,告诉他李瑁叛父自立登基的消息。政事堂得到的消息比父皇得到的消息晚了许多,父皇得知此事后又气又恼,想了半天终于还是召见王源对他说了实情。父皇担心此事隐瞒不住,于是便要王源答应他,替他弹压群臣,保守这个秘密。因为父皇担心,一旦此事曝光,李瑁变成万夫所指。但李瑁有李光弼和郭子仪的支持,拥兵六七万。此时若是事情曝光,势必引起公愤,朝廷便不得不派兵去讨伐他这个逆子。那样一来,我大唐比自己内乱,叛军便可趁虚而入,形势必将糜烂。鉴于此,父皇才忍气吞声对外宣称确实是传位于李瑁之事,便是为了息事宁人,顾全大局。”李珙低声快速的道。

“这个混蛋,这还了得?想不到他成天不声不响,却是个咬人不出声的毒蛇。竟然趁着我大唐危局之时,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攫取了大唐的皇位。”李璬大声怒骂道。

永王李璘也拍了桌子大骂道:“果然是奸恶的很,父皇怎会容他如此?就这么忍气吞声将皇位给了他?这对我们公平么?父皇怎地如此糊涂?”

一身道士袍打扮的恒王李瑱忙道:“父皇不也是为了大局着想么?二十六哥说的很明白,父皇是不想在这时候弄得刀兵相向。现在叛乱未平,咱们内部再自己打起来,岂非亲者痛仇者快?父皇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啊。”

“屁的江山社稷着想,我看就是偏心。父皇不是早就想立李瑁为太子么?李瑁强行登基为帝,岂非正好遂了他的心愿?要是换做我们几个,父皇怕是立刻便下旨,让王源领兵讨伐了。偏心的父皇,居然容忍下这等事情。”李璬怒道。

“嘿,谁叫我们没有个倾城倾国的王妃呢?要是也有这样的王妃,献给父皇去,父皇怕也是会对我们偏心些。”李璘冷笑道,言语刁毒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几名皇子你一言我一语义愤填膺,纷纷怒骂不已。仪王李璲一直保持着沉默,待众人叫骂发泄一番之后,他皱眉开口问道:“二十六弟,这些话是王源亲口告诉你的么?”

李珙点头道:“确然如此。虽非原话转述,但也差不了多少。”

李璲想了想道:“诸位兄弟,咱们可不要上了别人的当啊,我越想这件事越是不对劲,这当中有些疑点呢。”

“有何疑点?”李璬问道。

“父皇怎会对王源吐露这件事的真相?王源和寿王不睦,父皇这么做岂非是火上浇油?那王源知道寿王叛父自立,怎还会无动于衷?其中必有蹊跷。这个王源或许在打什么鬼主意。二十六弟,你和他关系好便罢了,我们对他可没什么好感。”李璲皱眉道。

众皇子闻言也都皱起了眉头,这么说来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李珙转了转眼珠子低声道:“十二哥,既然你这么说,今日咱们便将话说开了。我绝非是为王源辩护,但我觉得,咱们对王源的评判实在是苛刻了些。各位扪心自问,我大唐岌岌可危之时,是谁力挽狂澜,稳定住目前的局面的?若无王源发兵救驾,我们此刻的处境如何?外界传言的那些什么王源挟天子令诸侯,什么心怀野心意图不轨云云,那些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推敲起来,却是站不住脚的。确实,王源这个人行事有些强硬,有时候伤及我皇家威严和面子。但咱们不能看表面啊。杀房琯,那是因为房琯在背地里挪用军饷,严重威胁平叛大军的存亡,你们说难道不该杀么?前段时间王源为了安置难民也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平心而论,他这么做还不是为了将难民安置下去,免得严冬降临,冻死百姓?若是上百万难民乱了起来,咱们在成都还能呆么?平息难民内乱怕是都要焦头烂额,还有精力去收复京城?所以王源做的这些事情其实都是为了我大唐着想,咱们不能因为他行事强硬便硬是给人家扣上有野心的帽子是不是?”

李珙的一席话让众皇子频频点头,实际上几位皇子对于王源的印象本来并不差。从京城悲悲戚戚随驾逃离,马嵬坡上的惊魂之事让众人人人自危。若非王源搭救,能否活下来都是个问题。来成都后,王源也并没有对皇子们太过苛刻。虽然并没有嘘寒问暖,但起码保持着该有的礼节和尊敬。在全城物资匮乏用度贫瘠的情形下,皇子们的生活也能够得到保障。若非因为强行清理皇族侵占宅院公房的事情,皇子们对王源本是毫无怨言的。

“外边流传的什么王源是什么第二个安禄山,又说他如何如何的野心昭然这样的流言,还不是因为王源手中握着重兵?但其实你们想想,王源要是有野心的话,咱们还能活着在这里说话么?包括父皇在内,我李唐皇族一脉尽在成都,他王源若有野心,早就把我们一锅端了,还容我们在此逍遥?那些谣言都是别人造出来的,无非便是因为嫉妒王源的权势罢了。话说回来,神策军的十几万兵马若不是王源统率,能够在通州大破十八万叛军么?只有王源有退敌的本事,兵马不给他率领给谁率领?洛阳,潼关,京城,三次大战,都非王源率军。我大唐曾经拥兵五六十万,结果如何?还不是一败涂地?现在好不容易有个能把叛军打的屁滚尿流的人站出来,却要受众人猜忌,受流言中伤,你们说还怎么叫人对我大唐效忠?”

李珙一席话侃侃而谈,说的入情入理,众皇子纷纷点头。细细想来,王源确实有些冤。这个人是大唐的脊柱之臣,几乎以一己之力撑起了大唐的天空,却落得被人猜忌。任谁也把心凉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