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大汉第一太子 > 第155章 为什么要答应太子呢?

大汉第一太子 第155章 为什么要答应太子呢?

作者:中丞佐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12-26 19:25:55

面带忧虑的从未央宫走出,走在未央宫以北的蒿街之上,萧何不顾身后还有阳城延跟随,止不住的长吁短叹了起来。

“家上此番,实过于孟浪了些······”

悠然一声自语,终是让阳城延逮住了开口搭话的机会,赶忙上前两步。

“相公。”

“家上先前之策,果乃强取关中粮商手中的存米?”

听闻此问,便见萧何又是面带苦涩的摇了摇头。

“家上方才,令老夫广布关中之令,少府可还记得?”

闻言,阳城延自是点了点头。

“自然。”

“家上意,以相公布相府政令于关中,乃言:凡户商籍者,不可储量逾百石;若今已逾,则速售而从令。”

“待春三月甲午(初一)日,仍不如令者,皆没其存粮;又每逾一石,罚金四两。”

将方才,刘盈在凤凰殿做下的交代大致复述一遍,便见阳城延稍带喜色的抬头望向萧何。

“若此令得布关中,凡关中之粮商米贾,恐皆无以屯粮居奇;为求尽出手中之粮,便当降价而售之!”

“如此,关中粮价便当得平,鄙人亦可出少府钱,入廉价之粮米,以实内帑!”

说到这里,阳城延面上神情,已是有些眉飞色舞起来。

只片刻之后,又见阳城延略带困惑的轻‘诶?’一声,旋即皱眉望向身旁的萧何。

“关中粮价平抑在即,怎萧相但不喜,反面露忧虑之色?”

听阳城延先是眉飞色舞的描绘了一番‘粮价下跌’后的美好景象,又对自己的忧虑表达出困惑,萧何只悠然长叹一口气,停下脚步,负手侧过身,面带郑重的望向阳城延。

“少府,果真未能识透家上此令,所将招致之祸?”

闻萧何此言,阳城延只面色陡然一滞,似拨浪鼓般连连摇了摇头。

见此,萧何面上神情之中,也不由带上了一抹深深地忧虑。

“家上欲使老夫布关中之政令,虽面似‘禁商贾屯粮过多’,实则,乃禁商贾以货粮为生!”

“但此政令得布关中,日后关中,当再无粮商于秋收之后,往购民之米粮;春、夏二季,亦无米贾货粮于市!”

以一股十分笃定的口吻道出这两句话,萧何的面色,也是缓缓严峻了起来。

“少府试想:凡户商籍之人,存粮皆不得逾百石。”

“——今关中之商贾,凡略有家赀者,谁家不德男丁三五、妻妾十余,奴仆数十?”

“粮米半石,为如此一户数十口食,不过旬月之功!”

“得此令在,关中可还有商贾,胆敢于秋收之后屯粮于仓,又售于春、夏?”

“既无得屯粮,自也无粮可售!”

“故此番,家上令老夫所布之政令,实乃限关中粮商,于春三月甲午(初一)后,再不得为粮商!”

看着萧何逐渐严峻起来的面容,又听着萧何这一番解读,阳城延面上神情,也是缓缓带上了些许诧异。

“怎会?”

“当是相公多虑吧?”

“家上此策,当只暂行于关中,以平抑粮价之权宜之计;待秋收前后,自当罢之。”

“若非如此,家上何必使相公布政令,而非书请陛下,颁诏立法?”

听闻阳城延前两句话,萧何只面色阴沉的摇了摇头。

待听到这最后一问,萧何面上的严峻之色,终是化作了一阵苦笑······

“少府所言,恰中要害啊······”

苦笑着发出一声长叹,萧何望向阳城延的目光中,也悄然带上了些许深意。

“前时,家上以传书陛下,言前时,家上于长陵受刺之事。”

“及请陛下颁布诏谕,以明律法,亦已为家上言于书中,呈于陛下当面······”

听到这里,阳城延终于是放下了心中最后那一丝侥幸,神情彻底严峻了起来。

萧何说的没错。

刘盈一道‘商人手里不能有超过一百石的粮食储存’的政令,实际上,就是冲着灭绝粮商去的。

道理很简单:无论是粮商,还是布商,亦或是其他什么商,要想卖某一类货物,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囤货。

比方说:一个商人想做布匹生意,那首先要做的,就是招募几十上百名数量的织工,为自己织出布匹。

等手上有了千儿八百匹布帛的存货,这才能在市集寻处位置,挂起一个‘X氏布铺’的招牌。

若不然,真带着三五匹布就去开店,等货卖完了,怎么办?

卖布五分钟,歇业两个月?

这还算好的,毕竟再怎么说,布匹也属于手工产品,只要有原料,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粮食,却是‘货物’当中,极端特殊的一类。

作为粮食贸易的经手者,商人根本无法凭自己生产粮食,只能在每年秋后,从百姓手里买。

而在粮食被买回来之后,粮商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妥善储存,等到春、夏两季,百姓青黄不接之时,再加价将粮食卖还给百姓。

简单来说:布商,赚的是‘将蚕丝、麻绳织成布匹’的加工费,而粮商,赚得则是大批粮食长期储存的管理费。

既然是管理费,那必不可缺少的缓解,自然就是管理。

具体来说,就是在秋收之后,把粮食从百姓手里买回家,放在粮仓存起来。

而刘盈一道‘商人不能屯粮超过一百石’的政令,却是精准打击到了粮商赖以生存、牟利的致命要害。

一百石粮食,够干嘛用?

——按如今,关中农民每户都坐拥百亩田,亩产二石余来算,一户农民一年的粮食产出,就是二百多石!

也就是说,在刘盈这道政令之后,商人要想合法屯粮,那最多只能屯一户农民在秋收之后,所得粮食产出的一半!

很显然,没有任何一个商人,会愿意为了储存一百石粮食,去耗费精力建造粮仓,并派人看管。

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商人,愿意接受‘每年一百石粮食’的市场份额。

如此说来,萧何说的,确实没有任何问题。

——若是刘盈这道政令成功在关中成为法律条令,那从今往后,三千里秦中,将再也不会有‘粮商’这种生物存在!

而没了粮商,百姓秋收时从田中收获的粮食,就再也没有了收购者;春、夏两季,也不再会有在市集上售卖米粮的出售者。

更让阳城延感到心绪沉重的是:没了粮商,关中的粮食,就无法流入关东!

没了关中的粮食‘出口’,就关东那片贫瘠之地,什么易子相食、饿殍遍地,都还是轻的!

严重一点,恐怕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一俟某胜、某广登高一呼,天下立时陷入祸乱······

“既如此,方才太子宫中,酂侯为何不出言劝阻?”

满是急迫的发出一问,便见阳城延目光中,也稍带上了些许试探。

“可是相公以为,家上之策,必不能为陛下所允?”

言罢,不待萧何做出回答,却见阳城延又赶忙自顾自摇了摇头。

“纵陛下不允家上之策,未颁诏以禁粮商屯米,得家上今岁如此行事,恐关中粮商,亦当皆为惊弓之鸟啊!”

听闻阳城延这句似是自语般的沉语,萧何也是面带忧虑的点了点头。

无论天子刘邦究竟是否答应刘盈,正式颁布关于‘禁止商人囤积粮食’的法律条令,今年三月一日至秋收,关中商人不可囤积粮食超过一百石,都已经成为了必然。

——因为在方才的太子宫,丞相萧何,已经接受了监国太子刘盈的命令!

在这个前提下,即便刘盈‘请颁诏书’的请求被天子刘邦驳回,关中的粮商们,也必然会纷纷跳出‘粮食’这个大坑。

道理再简单不过:今年,太子因为粮价鼎沸,便通过法令的强制手段,逼着关中的粮商们降价甚至亏本甩卖粮食,以平抑物价。

那等明年、后年,或者不管是那一年,关中粮价再度鼎沸,岂不还是得粮商割肉?

要是偶尔一次,那倒也还勉强能接受——做生意嘛,有赚就有亏。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商人割肉平息粮价’的模式下,粮商根本就不会有盈利空间,怎么着都是赔!

粮价不涨,粮商们就只能以稍高于收购价的价格,将手中的粮食卖出;将粮仓建造、维护,人工等粮食储存成本计算在内,就算不亏,粮商也绝对赚不到钱。

若是粮价涨了,那更了不得了——太子一句‘凡户商籍者,屯粮不得逾百石’,大家伙就得着急忙慌的把手里的粮食低价甩卖。

总的来说就是:粮价不涨,没法赚钱,涨了,非但不赚钱,甚至还要赔钱!

这种情况下,但凡脑子里的水不是太多,就绝不会有商人愿意冒着‘莫名其妙被判谋反’的风险,去掺和毫无利润空间的粮食生意。

这样说来,天子刘邦是否颁布天子诏,为刘盈‘禁商贾屯粮令’的合法性背书,已经不重要了。

只要萧何真的将一封写有‘商人不得屯粮逾百石’的政令发布至关中,哪怕只是临时性的政令,也必然会导致商人集体远离‘粮食’这个商贸板块。

“嗯······”

“莫非家上此番,欲尽去关中粮商?”

面带迟疑的道出自己的猜测,阳城延便稍带诧异的侧过头。

听闻此问,萧何百般思虑之下,终还是轻轻一点头。

“前时,家上言老夫者,乃‘即禁商贾屯粮事,三日之内不如令,皆坐窥伺社稷’!”

“老夫闻而震怖,便只得以‘暂待数日,比有粮商货米于粮市’暂缓家上之念,以待陛下示意。”

“今日,家上虽稍退,改‘三日之内’为‘春三月甲午日前’,然于禁商屯粮一事,仍是固执己见。’”

“如此看来,家上当确有尽去关中粮商之意······”

听着萧何语带忧虑的道出这番话,阳城延稍一思虑,便将眉头皱的更紧了些。

“若关中,果真无粮商米贾,岂不大乱?”

说着,阳城延又似是想起什么般,低头一沉吟,又稍待试探的问道:“前时,家上于长安南设粮市,令少府货米与民。”

“莫非家上之意,乃以少府取缔往昔之关中粮商,专掌关中之粮米购、售事?”

却见萧何闻言,又是稍一点头,面上忧虑之色却更甚。

“老夫之忧,亦源于此啊······”

“今关中,民凡九十余万户,数以百万口;岁需食米粮,不下万万石之多。”

“另又关东贫瘠,需自关中输关东者,亦粮米不下万万石。”

“往昔,此数万万石米粮,乃关中大小粮商数以百家,以粮仓数千上万处,方得存储。”

说到这里,萧何稍清了清嗓,将话头悠然一转。

“今天下粮仓之首,当乃荥阳敖仓,可储粮五百万石!”

“若家上果真欲凭少府,而专天下粮米购、售事,恐需兴足比敖仓之巨仓,不下四十余处。”

“纵得此四十仓,亦另需巡仓之官吏、护仓的兵卒,及输米粮出、入仓之民夫。”

说着,萧何终是面带凝重的望向阳城延,满是哀愁的沉沉一摇头。

“今朝堂,纵长安亦无力筑建,纵整修郑国渠,亦需家上出吕氏私粮、召关中自来之民。”

“此巨仓四十处,及一应之仓吏、兵卒、青壮······”

“唉······”

“今之汉室,无力承如此之巨担啊······”

听着萧何满是哀愁的发出感叹,阳城延思虑百转,心中的万千疑惑,终还是重新化成了那一问。

“既如此,萧相为何不言拒,以阻家上行此乱策?”

听闻阳城延第二次问起‘你为什么要答应’,萧何面上苦涩,终是化为了实质。

“少府可是忘记了:家上前时,因何遇刺?”

“又家上因何往长陵,而会子庄公当面?”

待阳城延流露出些许憋闷的神情,萧何只面带萧瑟的叹息着摇了摇头。

“粮商之绝,乃隐患。”

“然关中粮价鼎沸在即,此,可乃即患呐······”

“若不从家上之令,布政以禁商贾屯粮,恐无待关中‘苦无粮商’之日,吾汉祚,便当复嬴秦之覆辙啊······”

言罢,萧何又是一阵长吁短叹,终是露出一抹苦涩至极的笑意,侧头望向阳城延。

“两相全害,取其害轻。”

“于关中粮价鼎沸事,除家上之策,老夫,亦已别无他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