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耽美同人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657章 文武分治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57章 文武分治

作者:大明第一帅 分类:耽美同人 更新时间:2021-11-05 15:52:17

当天,奉天殿内举行大朝会,当庭正式宣布旨意,改组内阁与军机。

旨意中明确表示,皇帝之下分为内阁和军机。

内阁办公地点在紫禁城奉天殿东边的文华殿,军机办公地点在奉天殿西边的武英殿。

住在文华殿的永王和定王二人,搬出紫禁城,朱慈烺将抄家所得的魏国公府和保国公府,分别赐给定王和永王,作为王府。

内阁大臣管理全国政务,治理国家促进发展,掌管除军队和宗室外的一切国政事物。

内阁下属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教化部、财政部(税务部)、海事部、鸿胪寺(外交部)、翰林院。

军机大臣管理军事,负责军事作战,开疆拓土。

军机控制全国的军队,掌军令,可以对军队发号施令,对武官选拔、考核、升降、赏罚。

军机下属兵部、情报部、后勤部、军器部、赞画部、军工研究院、皇明军校。

其中兵部是军屯部和五军都督府的集合体,新的五军都督府包括了军屯职责,总部以前叫大都督府,朱慈烺将其直接改为兵部。

军机与内阁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内阁无权过问。

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

遇到战事,皇帝召开御前会议,商量要不要打,打的话将要达到什么战略目的,然后军机去执行,下达作战命令。

内阁只负责调动各省的后勤支援,当然了,各地都督府也会在当地设立后勤战备仓储,随时应对战争,避免文官们后勤不继拖后腿,影响战况。

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皆由皇帝亲自任免,主要以政绩与军功为依据。

除了皇帝可以制约内阁与军机,朱慈烺又将都察院和军法部独立于内阁与军机外。

都察院监察文官,军法部监察武将,按章程办事,形成制衡,听命于皇帝。

朱慈烺本想将财政权也单独拿出来的,后来想想还是放弃了,财权要是拿出来,就是北宋的二府三司制了,容易造成冗官的现象,行政效率差。

为了保持行政效率,朱慈烺采用问责制,明确官员岗位职责,任务不重合,是谁的责任由谁来承担。

追究具体问题的具体过错,不问功劳苦劳,不搞将功抵过,形成真正的赏罚分明。

最后,在殿上,朱慈烺宣布了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的名单。

吏部尚书,杨廷麟,内阁首辅,太师,侯爵,文华殿大学士。

户部尚书:张国维,内阁次辅,伯爵,文华殿大学士。

礼部尚书:朱继柞,内阁大臣,文华殿大学士。

工部尚书:方孔照,内阁大臣,伯爵,文华殿大学士。

方孔照本是内阁次辅,因儿子方以智担任浙江巡抚,他避免方家权势过重,树大招风,因此甘愿让出位置,掌管个没什么影响力的工部......

刑部尚书:冯英,内阁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兼任应天府府尹,掌天下刑狱。

教化部尚书:李岩,内阁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年轻遭人妒忌,未封爵,留用教化部。

财政部尚书:程国祥,内阁大臣,伯爵,文华殿大学士。

海事部尚书:沈廷扬,内阁大臣,文华殿大学士。

鸿胪寺卿:(外交部)冒襄,内阁大臣,这是唯一一个不是文华殿大学士的内阁大臣。

若不是外交工作日益重要,以这位学渣的资历,再努力十年都入不了内阁!

翰林院大学士:杨士聪,内阁大臣,伯爵,文华殿大学士。

翰林院集中了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原本翰林院的老大只是五品学士,其他官职都是些六七**品的小官,每天只负责抄抄写写的工作,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

朱慈烺有意将翰林院搞成智囊团,特地在原有的学士上面再设大学士一人,正二品衔,杨士聪为首任大学士,掌翰林院。

都察院院长:李邦华,负责监察以上所有部门官员,不入阁,授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

朱慈烺觉得左都御史这个官职没逼格,不配当都察院的老大,于是在左都御史上面又加了个院长......

军机大臣及下设部门。

兵部尚书:孙应元,首席军机大臣,秦国公。

情报部尚书:李廷表,军机大臣,太保,侯爵。

此时的大明情报网主要分成三部分:锦衣卫主要侧重于军事情报,往别国派出细作;

龙骧夜不收相当于特种侦查大队,隶属于军机;

东厂接管全国官员和民事情报网,直接对皇帝负责。

后勤部尚书:太监卢九德,军机大臣,祖坟冒青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太监当官的家伙。

军器部尚书:赵景麟,军机大臣,侯爵,掌管各地军器局、武器制造。

赞画部尚书:赵士骧,军机大臣,伯爵。

赞画相当于参谋,主要职责是整理战斗信息,为军事长官提供资料并提出一定的战略战术,为行军部队指路、以及为将帅们起草报告和文书。

经军事长官授意,赞画可以向下面单位布置具体的战斗任务。

最重要的是,赞画部要对士兵们进行思想教育,精忠报国,守护百姓,让士兵们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够积极的战斗,充满必胜的信念.....

朱慈烺很明白,这样的文武分治制度,不一定很完美,而且面对时代的发展,以后也需要再作出调整,比如拓展海外时,随着地盘的变大,很多问题又会出现。

最后,朱慈烺确定了巡抚制度,命吴忠宣布各省巡抚的名单。

巡抚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基本上是皇帝派遣官员出巡边镇和赈灾抚民。

大明开国之初,在各省设立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别主管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

按道理说这三权分立的制度挺好的,然而不到百年的时候,随着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势力做大,武将集团地位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

加上社会矛盾激化,三司条条分割,都在推卸责任,运转不灵。

这个时候,大明朝廷才另置巡抚,地位在三司之上,使三权归一,掌管地方军政大权,行政效率蹭蹭往上提,朝廷对地方的统辖权也重新得到加强。

即便如此,大明的巡抚依旧是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哪里不稳定就往哪里派出巡抚,基本都是都察院的御史兼职。

巡抚开始是主管民政方面的,随着天启、崇祯朝地方战事变多,巡抚侧重于主管军事,走了文官指挥军队的下坡路。

鉴于此状况,朱慈烺正式确立巡抚制度,在各省设一名巡抚,从二品,掌管一省民政、司法、监察大权,不掌军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